核心提示:蔡元培年轻时相信刺杀救国,自学化学,每天配置毒药和炸药,还专门教了许多爱好化学的女学生,因为他认为女性用毒药刺杀会更容易成功。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4年9月17日特8版,作者:程美东,董少东,原题为:《改良碰壁,革命开途》
1894年6月,正当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焦头烂额的李鸿章收到了一篇洋洋八千多字的《上李傅相书》。书中列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大纲领,“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这份上书由李鸿章亲信幕僚盛宣怀转呈,还有当世名流郑观应、王韬等人的推荐。上书人则在天津等待着面见李鸿章的机会,以“一白其胸中之素蕴”。
战争已经火烧眉毛了,李鸿章没心情听人讲这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也没工夫召见一个28岁籍籍无名的医生。据说,李鸿章让手下人给了他一本护照,打发他去国外考察农业。
李鸿章如果泉下有知,获悉此后十七年大清国的命运,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的“轻慢”——《上李傅相书》的作者是孙中山。
孙中山果真出国了,却不是考察农业。1894年底,他在夏威夷檀香山筹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翌年2月,兴中会在香港成立,随即准备在10月发动广州起义。由于事机不秘,起义未及发动即遭镇压。孙中山东渡日本。
此后16年,孙中山一直在异国他乡继续着他的革命事业,领导了10次未获成功的起义,直到1911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
孙中山年少时就自命“洪秀全第二”,读书时与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自称“四大寇”,早有“造反之志”。而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目标,据其自称是在甲午战争十年前:“余自乙酉(1885年)中法战败之年,始决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对照之下,甲午战争前夕给李鸿章上书,满腔热情地“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似乎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驰。其实,一直到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救国救民的理想始终有着和平改良与暴力革命两种选择。他更倾向于前者。
正是甲午战争,让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明确起来。
甲午年,以“变法”为号召的康有为,考试未中,没能进仕。上书李鸿章未果的孙中山,“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第二年,甲午战败、割地赔款签约之年,“公车上书”,康有为爆得大名,进入仕途,获得了从权力中央“变法”并改造中国的机会;孙中山则策划了在广州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有着改良和革命两个前进的路径。改良触礁碰壁,此路不通;革命披荆斩棘,找到出路。
甲午一战,中国国运坠至谷底,却也由此唤醒了千年大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开始探索。寻路,贯穿了120年来的中国历史。
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君主立宪到三民主义,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抗争,一次次地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找到了革命的出路,却远没有完成革命的目标。此后数十年,中华民族继续着革命的主题,直到建立起一个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国家。
历经百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通往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终于走到了最接近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坐标点上。两个甲子过去,沧海桑田,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民族之气昂扬奋进,与120年前决然两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