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瑞茂(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阎锡山这个这是他的这个老窝了,他的这个在东山的特别在东山要塞上,四大要塞上他的这个碉堡,明碉暗堡和这个地道,都修得非长完备,他层层的防御体系。
解说: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来到重重包围中的孤城太原后,在写出的报道中这样描述: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对数不清的碉堡砍到吃惊,靠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他甚至感叹太原防线,比当年在欧洲战场上的马其诺防线还要强。晋中战役之后,阎锡山加紧补充兵员,将部队扩充到十万人,这些主力部队几乎全部布防在东山防线。要打掉东山四大要塞,等于虎口拔牙。
陈晓楠:在中共中央均军委决定发起太原战役当日,徐向前就抱病返回了太原前线指挥作战。早在晋中战役期间,徐向前已经缜密地审度了多个方案,到达太原之后,他曾经向赵承绶等被俘的阎军高级将领调查过太原城的守备力量、防御体系、阎军作战特点、工事的坚固程度等等,还有就是弹药物资储备以及补充情况,甚至各主要防区指挥官的名字特点都一一了解,以及从中寻找攻城方案,然而演习涮密不通风的防御体系却似乎很难找到突破口。
解说:从太原的自然地理形势和阎锡山的防御重点来看,进攻太原首先必须突破太原城东的东山防线。
李茂盛(《阎锡山传》作者):这个东山呢,就是从榆次过来,就路过这个地方。这个要塞指的是榆次到进入太原的必经之路。后来有铁路走铁路沿线走,打仗是占山头了。如果东山四大要塞在,那么就进不了太原城,必须把这个四大要塞拿下来。
解说:近代历史上,有两次贡献太原的战例。一次是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摔农村军打下太原;一次是1939年,日本侵占华北,攻陷太原。两次都是由城东依靠东南,攻进太原城内的。李自成和日本人都是先攻取最东面的主峰,而后采取向西平推的战法组织攻击。然而情况已今非昔比,1939年,日军占领太原后,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日军撤走以后,阎锡山汲取教训,在日人构筑的防御工事基础上不断增修,对东山主峰防区进行了加固。修建了批量工事碉堡,并加以重兵防守,形成了目前极为复杂易守难攻的要塞工事。考虑到自己的兵力和装备均不具备优势,而且积极即将到来,攻取难度将加大,必须速战速决。徐向前最终决定不走老路,而是主张由南北两个方向直接插入东山四大要塞,攻占这条南北长达八公里的阵地,将太原内城与东南主峰从中间切断。
马长志(《徐向前传》编写组成员):如果说把整个太原呢比作是一个人的话,四大要塞是人的脑袋。然后南边一个机场,北边一个机场,这个就成人的两只手。两条腿呢伸到汾河,伸到汾河下边,中间五脏六腑就是太原了。
解说:拿下东山等于在阎锡山防御体系的咽喉部位砍了一刀,徐向前的目的是切断太原与东山主峰的联络后,进行分别围困,这样东山主峰就失去了军事后勤补给。如此一来,守备东山主峰的阎军不投降也得被困死。然而东山四大要塞固若金汤,相互之间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线,拿下它谈何容易。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徐向前,一时间也是一筹莫展。
那段时间,徐向前常常对着地图凝思,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经验告诉他,不能强攻只能智取,必须将四大要塞撕开一条口子,这样才能突破严密的火力封锁线。然而缺口从哪里打开呢?一条意外的消息,突然带来了一丝光亮。这天在同侦察参谋聊天时,徐向前得到了一条重要信息。一位从敌占区东山来的地下党支部书记正在前线,徐向前连忙召见了这位同志。
徐向前曾经在他自己的回忆录里写下了当时的情况:从东山柳沟村来了一位地下党的支部书记叫赵炳玉,提供了重要地形情况。他说东北方向有条小路,可直插敌纵深要点牛驼寨。只要部队隐蔽行进,便不易被敌发现。
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通过这条秘密小路,就可以楔入东山四大要塞。从内部进行突破,这是徐向前的作战预案中亟需找到的最理想的突破口。
陈晓楠:牛驼寨是东南四大要塞当中最重要的防区,因此阎锡山对牛驼寨非常重视。构筑了坚固的钢筋水泥碉堡10个,每个碉堡周围都有3到4个小碉堡,共同组成一个小阵地。在碉堡的外围,密集的布置了铁丝网和雷区,各碉堡之间都有火力交叉网,每个碉堡还配备有3到5个一二零迫击炮、五零炮和掷弹筒,每个士兵还配有两三个燃料弹。阎军在牛驼上的守兵是一个保安团,共有四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