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42公里195米
雅典奥运会马拉松赛,就是昔日菲迪皮德斯跑过的路线——从马拉松到雅典。事实上,之后几届奥运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组织者根据当地客观情况决定的,长度各不相同。到1908年伦敦奥运会时,英国王室要观看马拉松赛,大会组委会特地将出发点安排在温莎城堡的草坪前,终点在白城运动场,二者距离为26英里,进入运动场后至王室成员的包厢前为385码,全程总长为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这就是今日风靡世界的马拉松正式距离的由来。
如何准确测定如此长的马拉松比赛距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传30多年前,9岁男孩琼斯找到了一个弯路、坡路测距的好方法。其原理是先校准、测量好车轮滚动一圈的精确周长,然后通过在自行车上固定圈数计数器计算所走距离。这种计数器装置被称为“琼斯测量仪”,被沿用至今。
如今,马拉松的测量有专门的测量师,不同级别马拉松要求有不同级别的测量师。路线丈量采用自行车标记法,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器械是一辆普通的26寸自行车和一个安装在自行车前轮轴承部位的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琼斯测量仪。具体测量时,丈量员骑自行车沿拟定路线自然前行,用车轮的周长乘以“琼斯测量仪”所计的圈数,得到42.195公里的总长。之所以会用人工骑自行车进行测量,主要是因为只有使用这种“原始”的测量方法,才能最真实地模拟出运动员实际跑进的路线。
英雄
遍数风流人物
马拉松跑,是一种既较耐力、速度,又较技能、智能的运动,那些在比赛中出现的夺冠者和顽强拼搏者,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和钦佩。100多年的马拉松运动发展史,涌现了无数这方面的风流人物。
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希腊人将所有夺金的希望寄托在马拉松项目上,13万雅典人中有10万人观看了这次比赛。当希腊人斯皮里东·鲁伊斯第一个冲入运动场时候,全场雀跃,欢声雷动。大会总裁判也情不自禁地陪他跑向终点,国王乔治一世也步下观礼台,迎接这位胜利凯旋的英雄。此后,马拉松冠军的英雄礼遇从未改变。
1908年伦敦奥运会,意大利运动员皮特里第一个跑完26公里进入运动场,但是此时他已耗尽精力,神志不清,先是跑错了方向,后因疲劳过度,几次摔倒在地。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从地上挣扎起来,又向前跑去。离终点还有15米处,他再次倒下去,并失去知觉。在两位医生的搀扶下,他第一个到达了终点,但因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被剥夺了获取金牌的资格。第二天在隆重的发奖仪式上,英国亚力山大王后为了表彰皮特里的进取精神,授予了他一个与冠军一样的金杯。马拉松运动中体现的拼搏、进取是奥林匹克圣殿中的支柱,如今许多人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的。
1960年,当来自摆脱殖民统治不久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贝基拉赤脚站在马拉松跑道上时,一些有偏见的记者,对非洲选手不屑一顾。但是,就是这位出生于贫寒家庭、少年放牧、成年入伍、24岁才开始练长跑的赤脚者,在罗马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为非洲首次夺得马拉松桂冠,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最好成绩。1964年,32岁的贝基拉又来到东京出席奥运会,在一个月前,他才动过盲肠炎手术,然而,面对重重质疑,贝基拉又一次意外夺冠,开创了蝉联冠军的先例。此后不久,贝基拉因车祸重伤瘫痪。当阿贝贝知道自己无法痊愈时,他非常痛苦。但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他绝望,不能跑了,就练习射箭。1971年他坐在轮椅上参加了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射箭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1972年,他不顾身残的不便,不畏山高路远,远涉重洋来到慕尼黑参加了第20届奥运会。他的意志和行动使人们深受感动,1975年,这位勇士与世长辞,参加他葬礼的人多达7万人。默默无闻的非洲长跑,自贝基拉之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