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每年的4月25日,中央政治局都要召开经济会议。今年的会议推迟了5天,尽管姗姗来迟,但分析研究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并从财政货币政策、投资、房地产等方面开出了诸多稳增长的“药方”,释放出了一系列积极的信号,值得关注。其中,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会给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产业格局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京津冀三地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亿,201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2万亿元,占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87%,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面临的人口、环保等方面的问题也最多。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有引擎,都要有火车头来拉动全国经济的发展。深圳、广州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珠三角”的繁荣;上海浦东开发,带动了整个“长三角”的后来居上。由于京津冀地区的特殊政治地缘因素,未来十几年以京津冀一体化为标志的“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必将带动华北地区以至于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就是未来中国国内投资的主战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引擎和火车头。
据财政部测算,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平均每年7万亿。这必将极大地改变目前京津冀三省市的产业格局,对于交通、房地产、建材、环保等行业都会带来确定性的投资机会。相对落后的河北、天津两地,无疑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京津冀地区,将出现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群。
想当年,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就搞得经济鸡飞狗跳,令房地产市场虚火了很长时间。如今,这42万亿的大蛋糕将如何分配?各方利益集团都在摩拳擦掌,垂涎三尺。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京津冀一体化”,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北京做减法,河北、天津做加法,京津冀一同做乘法。其内涵就是:北京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自然要在人口、产业方面做减法;河北、天津要帮助北京疏解,自然要接受一些非首都功能的产业与人员;调整经济和空间结构,内涵集约发展,优化开发,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是三地的共同目标,特别是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所以在这些方面京津冀都要做乘法。
京津冀一体化,超越三地行政区划的高层协调和推进十分重要。由于京、津两地的一把手都是政治局委员级别,所以国务院已经难以承担此职能。目前张高丽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行政架构已经是常委级别了。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基本上是习近平在主导推进。一个国家的一把手在主推一件事情,由此可见它的份量之重。
做为企业和个人,面对42万亿的饕餮大餐,面对加、减、乘法,面对即将出现的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