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比较/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昨日,首份四大行2014年度业绩报告发布。农行年报显示,该行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达1795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55元,较上年增长0.04元。面对收益增速的不断下滑,农行行长张云表示,银行应建立适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式也应有所调整,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经济进入深化改革“攻坚期”,银行业也面对不良资产“双升”、利率市场化等多重挑战。对于如何应对行业新常态,农行高层也在昨日的业绩发布会上作出解答。
此外,农行还公告,计划2014年度每10股派1.82元(含税)。
不良贷款率
2%~3%属正常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249.7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1.89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54%。
针对不良贷款的升高,农行风险管理总监宋先平表示,虽然农行去年的不良率较国内同业平均水平略高,但2013年国际大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在3%~4%。“所以,对于中国银行[0.23% 资金 研报]业来说,由于经济下滑,不良贷款率维持在2%~3%比较正常,反而过去1%的不良率还显得不太正常。”
因此,宋先平说,2015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依旧存在。由于银行资产对经济运行状况的反应会有6~9个月的滞后期,预计不良贷款率会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达到相对稳定。
张云透露,去年新增企业不良贷款中,中型企业增加最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新增不良占比三七开,但农行通过核销、债务重组与削减、减免本息等方式化解不良贷款,总体不良资产仍在可控范围内。
利率市场化“四步走”
今年“两会”期间,建行行长一句“银行是弱势群体”引发“轩然大波”。不过,建行行长说这句话的前提是,银行正面临利率市场化临门一脚的巨大挑战。农行副行长楼文龙在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有关利率市场化的提问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四个配套性制度的建立:
一是培育贷款市场化基准利率定价机制,逐步加大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的运用。据了解,央行于2013年正式运行的上述机制,是由工行、农行、中行等九大商业银行联合报价,经加权计算后自动生成的贷款基础利率。
二是适时推出面向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
三是作为保障制度,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四是不断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和各类工具的运用,优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报价机制。
农行又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呢?楼文龙称,存款端方面,在以维护市场稳定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存款低成本来源的资金优势,从同业竞争、地区分布等因素对存款利率实施差异化定价;贷款端方面,农行去年利用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发放贷款4.6万多笔,占当年新发放贷款15%,且以一年期固定利率法人贷款为主。而同业方面,则已全部采用市场化定价机制,去年共发放260多笔同业贷款,累计1400多亿元。
城镇化差异信贷战略
作为四大行中拥有较高“三农”、县域业务优势的农行,在国家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后,也将未来的业务增长发力点瞄准于此。
据楼文龙介绍,农行将抓住城镇化战略机遇,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业务:
一是紧跟国家确定的64个新型城镇化试点,探索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信贷战略,其中,东部地区重点支持城乡一体化、环保、居民消费等信贷领域,东北地区重点支持产业转移、规模农业和市政建设等,西部地区则发力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
三是开展“百城千镇”营销服务,未来两年对不少于100个县和县级市、1000个重要镇制定一对一个性化金融服务。
此外,就资本补充计划方面,农行表示有资本补充的需求,下一步会结合市场情况和监管要求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