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可能正在发生改变。
5000亿SLF(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常设借贷便利)的市场传闻或许就是一种尝试。在官方半遮半掩的回复措辞中,这种尝试被市场赋予“宽松”的假象;其实质是货币政策之结构化乃新常态下的理性安排。
“一个中国央行在特殊时点的特殊举措”几成市场共识。9月16日交易时间延至晚上19点的债市表现亦露出痕迹。“A股收盘后,下午四五点左右传出‘放水’消息,多头情绪得以提振,只要有卖盘,大行就去接,趋势很明显。”一位金融机构债券交易员说。
16日这天,A股全线大跌,三大指数均创半年最大日跌幅;8月经济数据疲软,外汇占款负增长,包括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236号文”)等均是诱因。如此,央行得出来“维稳救场”了。坊间传16日收市之后,央行召集几大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商榷对策;之后SLF消息传出,债券市场开始回温。
不过,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此次央行工具箱的结构性量化SLF,更多是旨在引导利率下行,降低融资成本。”一位央行接近人士透露。
“央行以SLF而不是降准降息的方式释放流动性说明,央行后期的正常目标是维持流动性稳定而不是放松。”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说。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撰文称,7.5%的GDP增长率,在“旧常态”之下可能意味着政府要出台很强的刺激政策,而在新常态之下由于弱化对GDP的关注,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刺激力度了。
与此同时,过去依靠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正走向尾声,这已成为显性事实;处于改革转型期的货币政策无需再下“猛药”。
如果说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新常态经济下的一种应对,货币政策市场化框架的确定与转型尚不成熟;那么,可以确定的显性趋势则是,过去依靠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9月15日,央行公布中国8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环比减少311亿元。外汇占款自5月开始出现下降趋势,6月环比负增长,7月短暂回升,但8月再次负增长。这可能意味着中国主要依靠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经济周期已经结束。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表示,随着形势的变化,央行调控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后可以增加再贷款、可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还正在探索研究PSL。随着这类创新型工具的推出与使用,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将进一步拓展和优化。
而SLF、PSL等结构化货币政策创新工具的到来,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调控作用并不取决于央行,需要各种着眼于供求端改革的配套支持。
如此,结构化货币政策与改革的安全边际率是多少?改革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真的无需再下“猛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