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寻求解决民生问题最佳路径
在福建工作期间,只要事关群众利益、百姓福祉,无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都记挂在心,尽力解决。同时,他更注重以前瞻的目光,谋划发展方略,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路径和长远之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山区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里。早在闽东工作时期,习近平就开始探索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移民搬迁工程。
1987年9月11日,宁德蕉城区九都镇九仙村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泥石流灾害。位于山上的小畲村一夜之间被乱石、碎瓦覆盖,31人遇难。专家勘测后建议:这里的土层结构不稳定,最好举村搬迁。
建村没钱,财政拨出10万元;建村没地,临近的汉族云气村划出公路边的16亩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当年重新选址的九仙新村就建起了3座新居,安置受灾村民7户19人。
1989年春节和1990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两度深入九仙村,走访慰问受灾群众。
第一次座谈会就在村民钟郑英的新房里举行。那场灾难中,她失去了10位亲人。钟郑英听不懂普通话,习书记握着她的手,让她感到亲切和温暖。村干部转达了习书记的意思,希望她坚强,好好养育两个孩子。习近平了解到她一家四口一年才收10担粮,不够吃,就吩咐乡干部给予解决。第二天,5担粮食就送到了她家里。
上世纪90年代,九仙村畲民下山列入“造福工程”,陆续又有大量村民从山上搬入九仙新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过上了更好的日子。钟郑英住上了村里最好的房子,孩子也已结婚生子,当年的伤痛,在新生活中得到抚慰。
在省委副书记任上,习近平倾力推动实施“造福工程”,十多年接力,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此项民心工程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个自然村,101万人整体搬迁。尤其是千千万万的偏远山区群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连家船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新世纪之初,福建人民的餐桌和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着新困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改善,食品供给虽无数量之忧,但存安全之虞。
2001年2月,新华社接连刊发两条反映省外餐桌污染的报道。时任省长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此后,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当年9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增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这比2004年起每年开展的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整整提前了三年。
至今,治理餐桌污染已连续14年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14年来,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成为国家“三绿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示范省份。
另一项工程——“数字福建”,也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取得骄人成绩。时任省长习近平还亲自担任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开启了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历经14载耕耘,“数字福建”建设已延伸到福建政务、民生、经济等领域,深刻改变着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给福建百姓生活带来真真切切的改变——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社保卡集成医保、金融等多项应用,实现一卡就诊、一卡结算;率先建设覆盖省市两级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避免重复检查,为患者节约了大量费用……
【中篇】 务实精神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
习近平极力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认为一个领导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宁德,他从实际出发倡导“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加快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在厦门,他领导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福州,他提议并主持制定“3820工程”。
他强调,领导者要着眼长远,善谋全局,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在福建,他提出并推动实施了生态省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大发展战略;总结推广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这些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路举措,至今仍是福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动力。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政绩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注重走群众路线,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988年6月26日,习近平到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闽东经济总量在全省排行老末,发展条件也不好,交通闭塞,成了“黄金海岸的断裂带”。
对于新上任的书记,大家充满期待。一些干部群众希望,他能凭借自身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在经济特区及中央机关任职的经历资历,新官上任烧它“三把火”,迅速改变宁德落后面貌。
习近平却没有急着烧“三把火”,而是带领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入全区9个县以及毗邻的浙南,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初步确立了闽东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提出,当时闽东的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条件,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
1988年9月,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习近平写下来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文中,他用“弱鸟”来形容贫困的闽东,用“弱鸟先飞”来强调贫困的闽东要有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这样,也可达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注重调研、思考。他先后撰写了《提倡经济大合唱》、《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文章,进一步理清了闽东经济发展思路。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闽东发展路径,既实事求是,使闽东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又凝聚人心,振奋了士气,使闽东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都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鲜活样本和示范。”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表示。
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0年8月12日的《人民日报》以《宁德越过温饱线》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既注重立足当前,又注重着眼未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制订长远规划。
1985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省政协原副主席、时任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回忆道:“当时市委、市政府认识到特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
随后,厦门市委确定,由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牵头,研究制订《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郑金沐回忆,当时厦门市组织了国内10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了21个专题研究,历时一年半,这一发展战略才得以制定完成。
这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当时评价:“这个发展战略,对厦门经济特区制定长远规划、近期实施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制定区域性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
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后,习近平着眼长远,1992年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简称“3820”工程),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发展的蓝图。
对于战略制订的过程,时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现任福州市政策咨询研究会会长的赵汝棋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道,为了制订好这一事关福州长远发展的战略,习近平亲自担任总指导,组织课题组赴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并在媒体上开辟“怎样赶上亚洲‘四小龙’”专栏,开展“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活动,广泛发动市民参与。
战略规划制订历时两年多,十易其稿,每一稿习近平都认真审阅,一同参与修订。“3820”工程制订出台后,他非常重视执行落实,每年都搞检查,对照规划中的指标,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落实得怎样。
20年来,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这项工程,宏伟设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同时,习近平洽谈引进了一批特大项目如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等,带动和培育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群,为福州近2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今,这些企业仍是福州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等支柱产业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