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憨崽”邮递员熊桂林(右)与村民吴书有聊天
图为:村民热情地和熊桂林打招呼
江夏区舒安街,地处梁子湖以南,与鄂州、大冶隔湖相望。在这片湖汊纵横的乡邮路上,有一位无人不晓的“憨崽”乡村邮递员——熊桂林。
1990年成为乡村邮递员以来,为将一封封信投递到位,熊桂林跑遍舒安街每一个村落,踏遍每一条乡湾小路。面对一些地址不全、姓名含糊的疑难信件,他从不退回,打破砂锅问到底地四处询问,有时跑了一个月也不放弃,被乡亲们唤作“憨崽”。24年来,他累计行程30万公里,投递邮件近350余万件,创造了零差错奇迹。
日前,记者来到江夏区舒安街,跟随熊桂林一起踏上了他的乡邮路。
满载着乡亲们的期待出发:
24年骑坏5辆单车4辆摩托
记者驱车两小时从武昌赶到江夏区邮政局舒安支局,42岁的熊桂林已迫不及待踏上乡邮路——如果不是为了等候记者前来采访,每天早上6点天没亮,熊桂林便会从家里出发来邮局,整理好要发送的报刊、信件、货物,开始一天的工作。
熊桂林将投递的报刊装进统一的皮袋后,拿出一个百宝箱般的塑料收纳框装在了摩托车上,里面装着一个电热壶、3斤肉、10袋油菜种、一根电视机电线配件、一个万能空调遥控器……
原来,一封封信件、一张张汇款单,让熊桂林结识了舒安街的一个个家庭。村子里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出门不容易,有什么想买的东西就会请熊桂林顺路带过去。这些年,熊桂林无偿代购货物所耗的精力甚至超过了投递邮件。
为了帮村民带货,熊桂林自费买了摩托,后来又卖掉了妻子的电瓶车买了辆麻木。东西少的时候骑摩托车,多的时候就用麻木。对每天往返50公里的熊桂林来说,交通工具的损耗实在太大,他已骑报废了5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连麻木也开始“不灵光”。
当天,熊桂林还顺道带了位医生前往第一站——64岁的彭华村村民吴业才家中。吴业才因胃癌在武汉市区治疗了半年,几天前做完手术回到舒安街,伤口需要打消炎针。得知这一情况,熊桂林联系了镇上一位医生,将其送往吴业才家。
见到熊桂林来了,吴业才没有寒暄和客套,将他带进屋子。家中的两条土狗,也温顺地摇着尾巴,跟随熊桂林一同进屋。“我们认识16年了,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家人了。”吴业才告诉记者,儿子外出打工,媳妇忙于农活、照顾孙子,“小熊就跟我儿子一样,我们都喜欢叫他‘憨崽子’。”有时候累了,熊桂林也不客气,来吴业才家“蹭饭”,陪他聊天。
挨家挨户投递信件与希望:
一封疑难信让失联半世纪的叔侄重逢
“桂林,我的油菜种子和洗洁精带来了吗?”还未走出吴业才家门,田铺村的陈海兵老人打来了电话。熊桂林立即启程。
路上,熊桂林向记者讲述了与陈海兵老人的缘分。结识这位老人,是因为一封疑难信件。
1999年,一封写着“武昌县舒安乡宏刚同志收”的信件寄到了熊桂林处。收件人地址不详,还没有姓氏,所有邮递员见了都会头疼,熊桂林却憋着股“憨劲儿”一定要找到主。此后十几天,他在35个村湾询问了7个叫“宏刚”的人,却均不是收件人。最后,在一位退休教师提醒下,他去查阅族谱,找到八秀村一位陈海兵老人,在族谱上的大名叫做陈宏刚。
那时已经是腊月寒冬,看到了些许希望的熊桂林迎着刺骨的寒风和雨雪,徒步走了4.5公里的泥泞土路,找到了陈海兵。当老人读完信件,激动得落下热泪——因为这封信,他与分别了14年的老朋友联系上了!
这还不是熊桂林最难的送信经历。
2005年,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到了熊桂林手中。信封上写着“武昌县徐河公社徐黑子收”。地址已是上世纪60年代的说法,而“徐黑子”更是当地一个太过寻常的小名。
按照规定,3个班次的投递没有找到收件人,就可以将信件退回原地。可是,看着这封来自海峡对岸的信件,熊桂林不想放弃:“这封信也许是别人的唯一希望。”
他跑了11个村湾,询问了5个叫“黑子”的人,但都不是收件人,只有继续利用下班和休息时间四处打听。
一次闲聊中,一位村民偶然提到,鄂州涂镇湖湖边,有个养鸭子的人叫“黑子”。熊桂林7次跑到涂镇湖汊,终于在一处鸭棚找到了这个人。“你有亲人在台湾吗?”熊桂林问。“我有个叔叔在那儿。”
终于,这封疑难信件,在熊桂林一个月的奔波后找到了主人。而这位小名“黑子”的徐景滨,因此联系上了失散半个世纪的亲叔叔。
几年后,徐景滨的叔叔曾从台湾回到舒安街,还特地感谢了熊桂林。“农村人,就图个家人团聚。”在熊桂林看来,投递这些薄如蝉翼的信件,是一项沉重的使命和责任。他说:“也许只是一封信,就能圆别人一辈子的梦,我再苦再累都值得。”
收获全乡人的信赖与情谊:
一张救急汇款单结下11年的兄弟情
“没有熊桂林,就没有我老吴的今天。”燎原村里,63岁的吴书有穿着一身精神气十足的保安服,拍着熊桂林的肩膀对记者说道。讲起这十几年的经历,想起最初回到村里时的凄凉,吴书有忍不住眼泛泪光。
2003年,腊月二十七,新年的气息已经弥漫在乡村的田野里。熊桂林也期待着结束工作回家团聚。可一张云南寄来的汇款单,却让他不禁叹气:收款人吴书有,是村里传说的“混混”,据说曾有案底。他并未住在村子里,而是住在远离村湾的湖边。
当熊桂林穿过泥泞小路,找到吴书有,却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几根竹竿支撑起的窝棚,四周长满荒草和灌木,吴书有与妻子穿着单薄、神色落寞,与5个孩子挤在火边取暖。“您有汇款单,请签收。”听到这句话时,吴书有突然热泪盈眶,妻子也难忍抽泣——原来,一家人当时连买油的钱都凑不齐了,这笔从妻子老家寄来的钱,真是雪中送炭,让一家人能安然过年。
那次之后,熊桂林常来与吴书有聊天,还借钱给他种花生,鼓励他开荒种田、养鱼。
如今,吴书有种植的山林面积达到75亩,鱼塘有30亩,资产已有百万。他还当起了村里的义务安防员:“桂林兄弟热情又好心,我要向他学习。”
吴书有与熊桂林更成了莫逆之交。每年大年初一,吴书有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熊桂林家,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记者跟随熊桂林走了一小段邮路,已觉疲惫不堪。熊桂林说,一天的乡邮路走下来,至少8个小时。“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冰霜,但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
这个“憨崽”邮递员,成了舒安街人的老朋友——电视机坏了,找熊桂林;家里要交电费了,找熊桂林;就算没事,想找人聊天,也可以找熊桂林!
为什么干这一行?熊桂林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一个穷困的农村家庭,儿时依靠一个当飞行员的叔叔的接济。“每次看到邮递员到我们家,就知道有汇款,或者有好的东西送过来了,一家人都特别开心,特别感谢邮递员。”“邮递员能给人带来幸福,能受到大家的欢迎。”熊桂林说。如今,他被评选为“湖北好人”、““湖北十大最美乡村邮递员”,还被推荐为“中国好人”,成了舒安街的名人。可说起对这份职业最初的梦想,他那黝黑的脸舒展开来,还是笑得那么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