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2月2日发表的文章,日本政策研究大学教授桥本晃和、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研究主任迈克尔·奥汉隆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发出《解决中日岛屿争端框架》一文,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了讨论。
文中表示,尽管钓鱼岛是东海上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很难理解因为该岛中日几乎兵戎相见,但是若将视角放宽,就可以发现,中日争端的岛礁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
钓鱼岛作为19世纪末至1945年日本侵略期间所遗留的地区,中国方面认为维护这个岛屿的正当权利是维护二战后日本必须放弃从中国方所抢走土地的这一国际秩序。但对日本而言,中国对钓鱼岛的兴趣是一心使用增强的实力来实现民族注意的目的。而美国虽然声称对哪个国家拥有这些岛屿不发表意见,但是实际上,二战后很多类似情况的领土决定都是美国做出的,不但如此,美国实际是支持日本对这些岛屿有合法管理权的。
文章的三位作者为促使三国政府尝试信访室的框架提出了一些观点。
第一种是临时冻结状态:这一方式要求中日双方均不反对对方对岛屿的主权声索,并且放弃对这些岛屿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冻结岛屿的争端。以此方式可以使得中日关系回到较为平静的状态,可以为以后出现新的方式解决争端争取时间。而且通过所有权问题对这些岛屿周边经济权利脱离,从而可以进一步缓解局势。
第二种是一种更具约束力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包括6个要点,第一,双方均同意不挑战对方继续对所有岛屿提出完全主权声索的权利;第二,要求中国让步,同意日本对岛屿拥有管理权;第三,日本同意授权一个监督委员会使用这些岛屿,这个委员会中中日人员数量相同,设置一名轮值主席,在岛屿使用中的任何决定需一致同意才能做出;第四,双方均同意不挑战对方继续对所有岛屿提出完全主权声索的权利;第五,双方不能因为这些岛屿和其他领土和主权的问题所脱离;第六,双方同意,不在西太平洋地区因任何陆相层而与对方开启任何新的领土争端。
文章最后表示,上述的方案只有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方可生效,而且这一提议要求当事双方同时表现出灵活性,就目前来说,两国领导人应该在外交上有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