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的装备清单(向春/图)
"大武器’、‘大装备’我们已经追上了,但单兵装备呢?它不仅关系到士兵的切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战争的结局。”
“8082亿!”
某防空旅保障部长刘亚国能对今年的军费预算一口清,但当被问到“一个士兵的全身装备多少钱”时,却一再挠头。
2008年起,就有西方研究所声称,中国军费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可“世界老二”的地位却未能给中国士兵带来更大的安全感。根据新华社2014年3月的英文报道,今年新增军费880亿元,而战场上关系士兵生死的单兵装备费却仍停留在5年前。
2014年,中美军费相差近5倍。然而,两国单兵装备费用的差值却能达到十几倍之多。根据南方周末记者估算,眼下,一个解放军士兵在战场上的标准配置,只需2部iPhone6低配手机的花销就能购齐,而美国大兵的战斗标配,却与一部中级车的价值相当,差不多是20部iPhone6高配版的价格。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士兵的装备究竟如何?
钢的盔
1994年,中国第一顶非金属头盔QGF02研制成功,头盔材质换成国际流行的芳纶,重量降了,抗弹率却升了。在军方的一次实验中,QGF02头盔的各项指标“完爆”美军的PASGT头盔,并赢得了“中华神盔”的美誉。
头盔变得柔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也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不再硬碰硬,而更注重策略,讲究韬光养晦、以柔克刚。
单兵装具高度信息化是新世纪战场上的显著变化,显然,QGF02头盔在设计之初,没想那么多。在这款头盔上,找不到美军PASGT头盔上为电子装备预设的接口和卡具的踪影,它就是一顶头盔,“一顶只有最低级防护功能的头盔。”一位军迷说。
当然,头盔的功能也不只是防护那样简单。头盔戴在战士们的头顶,还展示着解放军的形象。有人曾经研究发现,QGF02的“出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驻港部队的需求。
1996年,身着迷彩服的驻港战士在驻军筹备时就已经佩戴上了QGF02头盔,也是军内第一批戴上这种头盔的部队。而其他部队则要等到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时才陆续实现换装。
然而,即便早在20年前就已经研制成功,到今天,QGF02仍然是属于少数人的装备。两年前,王富健所在的连队给战士们配备了这款“新型头盔”,一度让其他连队的战友“羡慕嫉妒恨”。
“它比老式钢盔舒服很多。”当王富健不再年轻的颈椎享受起这价值1580元的体贴时,他也即将告别军营,退伍返乡。当兵16年,解放军某部四级军士长王富健钟爱的还是那顶仍在服役的GK80钢盔。而对那些参加过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们来说,GK80则是他们很多人迟来的“救命恩人”。
一个士兵的装备清单(向春/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军方重视人员的“政治正确”,而头盔被认为是“弱者装备”,没有出现在中国战士的军备清单之中。
于是,1979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头顶单薄军帽的解放军士兵付出了惨痛代价:因头颈部受伤造成的战斗死亡率高达50.8%。这个数字是二战时就已戴上头盔的美军的1.6倍。
战士们的鲜血,促使解放军历史上第一顶头盔以最快的速度研发、量产,火速列装到前线士兵们的头上。在此后的法卡山战役中,GK80型钢盔让解放军伤亡率明显降低。
当GK80型钢盔正式列装全军时,战争早已结束,而它暴露出的问题却才刚刚开始。
这种“以钢克钢”的头盔,采用232防弹钢材质,重量高达1.25千克,是名符其实的钢盔。每次戴到头上,都相当于头顶三瓶矿泉水。这样的重量是士兵们颈椎的“不能承受之重”,在战场上它能降低死亡率,而在训练场上却能提高得颈椎病的概率。此外,钢的热导体效应,虽然方便士兵们在战时拿头盔煮面,但在冬夏季节戴在头上却是个灾难,并很容易成为敌人射击的目标。
在全军信息化作战的浪潮里,解放军终于将“神盔”升级成带接口和卡具的“信息化模块头盔”,而此时的美军已经在考虑:如何让头盔更加智能?头盔能不能成为士兵的“第二大脑”?
把“根”留住
在单兵装备系统中,防护装具除了头盔还有更为重要的防弹衣。而中美头盔之间的代差也存在于防弹衣之中。
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中国军方决心花大钱为驻港部队配备较为完善的装备时,才发现在国内居然找不到一件多数国家早已给士兵配备的防弹衣。于是,军需装备研究所从国外买来的防弹衣上找到灵感并多次试验,才使解放军有了“护神”防弹衣。
已经成功研发多年的“护神”,在基层官兵眼里还是“神一样的存在”。并非神奇,而是神秘。
“防弹衣?不知道单位有没有这么‘高大上’的装备,反正连队目前没有配发”。一位连长在电话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王富健入伍至今,只在2013年底和防弹背心有过一次亲密接触。一位将军来部队检查工作,官兵的射击考核被要求“实战化”。作为靶场的保障人员,王富健这才第一次穿上从仓库翻出来的“布满灰尘却崭新的防弹背心”。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防弹衣并不低调,它以低廉的价格和可靠的防护性能受到追捧,相比800美元的均价,中国防弹衣仅499美元的价格极具竞争力。
今天,中国已是防弹衣最大的出口国,除了荷兰和美国,中国是第三家从原料研发到制作,一条龙生产防弹衣的国家。
有数据显示,战场上死亡总数的80%是由中速流弹和碎弹片造成的。穿上防弹衣后,流弹和碎弹片可被有效地阻挡,伤亡率亦能降低58%。既然效果如此,可为什么中国士兵穿上防弹衣却那么难?
解放军某联勤分部教导员崔贤为认为,不是钱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在重视人员战斗精神的队伍里,过多的防护装具,不但让士兵的体力吃不消,还会削弱政工干部苦口婆心培养的战斗作风,“有领导就觉得,你把士兵包裹得太严实是种溺爱”。
“单兵防护装具应该比一架先进大炮重要得多,”掌管单位装备的某部军械助理员刘洪辉说,“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有防弹衣,有头盔,从心理上来说就有一种安全感,对鼓舞士兵的斗志,敢打必胜的信心都非常有好处,这和战斗精神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