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资料图)
香格里拉论坛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接受本报专访称
未来亚洲秩序,需多听北京声音
“世界秩序正处在转折点。”年过九旬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用新书《世界秩序》再次引起国际政治学界对国际秩序变迁的集中关注。日前,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智囊、香格里拉论坛高级研究员、前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亚洲安全项目负责人亚历山大·尼尔(Alexander Neill),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专访,在他看来,关于亚洲秩序的未来,世界需要多听听北京的看法。对于广受关注的中国反腐运动,尼尔表示,中国进行的是“制度化”建设,不会是“一阵风”。
打造“亚盟”需要一个骨干国家
环球时报:有美国学者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的“欧盟”,也就是“亚盟”的前身,从欧洲的角度来观察,您对这样的看法乐观吗?
尼尔:毫无疑问,APEC是亚太最重要经济体协调地区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柱,APEC的一些成员自然会有推动APEC成为“亚盟”的意图和打算。不过,在亚洲还有一些其他组织,比如东盟等。我觉得,在推动亚洲地区安全机制设计方面,在塑造未来的亚洲秩序上,世界要多听听北京的看法,多了解北京究竟如何想,以及北京在APEC中想发挥多少领导力。
建立一个共同的亚洲社区,或者亚洲联合体,或者“亚盟”,最根本的一个前提是,这些亚洲国家究竟有多少共同之处可以成为发展基础。我们观察到,在亚洲,东盟与其他国家、东盟内部都存在明显的竞争求异关系,而不是寻求亚洲共同体的关系。亚洲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认为,这些国家首先追求共同的经济基础与制度安排,而不是共同的政治安全目标。欧盟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发挥了骨干作用。“亚盟”同样需要一个骨干国家,而那个核心的骨干国家必须有坚实的经济能力与基础,像欧盟发展过程中的德国一样,来主导亚洲的经济秩序。
环球时报:作为亚洲安全问题专家,您觉得亚洲国家的决策过程受到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影响?
尼尔:亚洲国家的发展历史悠久,受到不同文明的综合影响。就当前的局势来看,这些国家中一部分受到从美国“出口”到亚洲的“美式民主思想哲学”影响,一些依然没有摆脱“后殖民主义思想哲学”的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根据自身的历史文明,探寻与发展新的思想。回顾历史,尽管中国在清朝时期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清朝之前的中国,尤其在唐朝和宋朝,中国的思想哲学是开放的,对外政策也是开放的。中国走出去的华侨就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侨走出去的动力本质上是出于“贸易与商业”的思想哲学影响。
环球时报:您对中国最近的对外政策思想有何观察与研究?
尼尔: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中国的和合文化。他在中央党校的演讲也阐述了他在对外交往政策方面的看法。不久前,他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亚洲新安全观,并且强调中国永不扩张和争霸。在更远的层面,我观察到,习近平为中国设立了一个远大目标“中国梦”,激励中国人继续朝前走。
中国反腐不是“一阵风的事”
环球时报: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运动引起很多议论,您如何评价?
尼尔: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败的广度与深度感到“惊奇”。此前国际上流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执政后所领导的反腐败运动只是“一阵风”,刮一两年就“停”了,也有观察家怀疑中国是否会“把反腐败的路继续走下去”。我认为,中国领导人的态度是坚决的,习近平主席近期也在最高层面显示了深入反腐的决心和意志。这些连续的举措意味着反腐败在未来的中国不会是“一阵风的事”,而是会嵌入到中国政治制度中,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事情。
往前看,随着中国反腐败的深入,中国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保持现有的节奏,把反腐推进到更深、更远的领域。对周永康的立案审查是有历史意义的,意味着很可能还会有其他前政治局领导人被“立案”。一旦有新的“老虎”被打下,国际社会也不会感到“特别意外”。
环球时报:据您所知,中国贪官如何逃到伦敦,英国欢迎他们吗?
尼尔:伦敦不欢迎任何国家腐败官员的资金进入。英国政府有相关的机构会对涉嫌的可疑资金进行监控,英国政府不需要那些“有问题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