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示范项目中虽然不包含具有养老概念的项目,但这仅仅是开头,此后在逻辑上不排除会有更多样性的项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前所长贾康表示。
12月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同日发布3份PPP文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30个PPP示范项目清单即《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2015年PPP项目落地打响了发令枪。
毫无疑问,明年国内将掀起一股PPP热潮,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将采用PPP模式创新融资,引入社会资本。
然而,30个PPP示范项目清单并不包含养老产业项目。就养老产业项目何时会进入示范清单,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发函至财政部下属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即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询问,但截至本报发稿,尚未收到对方回复。
此前,因为养老服务设施的公共性、未来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养老体系形成的公共支出压力等原因,包括贾康在内的不少专家呼吁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养老产业。
目前,不少企业对采用PPP模式建设养老项目都有浓厚兴趣,但摆在眼前的最大问题是用PPP模式操作养老项目尚无案例可循。
内地民营企业介入的第一个PPP项目,是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刺桐大桥建设项目。在此之前,政府项目融资主要是BOT模式。目前这个项目还在运转,其中也有诸多问题。
袁鹰是宁波爱晚投资有限公司的行政总裁,目前该公司欲在宁波某县开发一个占地600亩的养老地产项目,双方都有意采用PPP模式操作。“苦恼的是之前的PPP项目都是道路桥梁类,可供参考的有养老特性的案例我们还没有看到。”
企业在试图采用PPP模式开发养老项目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涉及金融机构、咨询机构,而企业在模式、数据的设置方面非常欠缺,专业的设计、咨询人才也有价无市。对基层政府来说,制度突破也比较困难,在思考如何运用PPP模式时,企业与基层政府都是相顾茫然,只能摸索前进。
可供参考的模型难以找到,但采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逻辑和创新方向上已经没有障碍。
“我一向认为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养老产业是有必要、有空间的,但目前尚无案例可循。”贾康表示,“PPP模式应该理解为一个敞口的概念,它有一些可以看成相对稳定的经验,比如BOT就是相对稳定的具体操作形式,但绝不限于这些,还需要去创新、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