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克君注:有关宋卫平重返绿城,媒体和读者的看法不尽一致。最近几天,攸克君收到5篇读者来信,均谈及这一事件。以下这篇读者来信,是对界面11月7日所发文章的商榷意见。所谓对事不对人,来信所述观点既不是针对绿城或融创,也不是对界面及其文章作者,完全是从探讨新闻写作的业务角度为出发点。11月8日,是记者节。今天,我们不谈道德情怀,不谈好人坏人,而是专注于技术操作,也算是对节日的一种纪念吧。
11月7日早上8点,界面发表了一篇重头文章《宋卫平重返绿城幕后 交出权杖的100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下简称《重返》,如查看原文,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读之再三,笔者颇感疑惑。有几点感受不吐不快,但绝没有任何利益动机。
1、缺乏应有的平衡。文章绝大部分内容是源于宋卫平一方的单视角叙述。在主要当事人之一拒绝接受采访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实施新闻平衡原则?可以,那就是,作者应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但《重返》一文叙述毫无节制,被单一信息源淹没了。失之筛选的重要信息,所在甚多,比如写孙撕毁供应商合同的协议,比如业主对房子质量问题投诉的时间节点(房子问题大多数案例是在融创团队接手绿城运营前即已发生,文章及其陈述者有意回避了这个时间点),比如融创团队销售业绩归结为运气等。
2、陈述者的情绪传导有余,文本的客观性不足。在重大信息源缺乏的前提下,如果将当事一方的陈述客观生成,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文本呈现。但正如文字本身是有力量的,叙述本身也是有态度的。如果对获取的客体信息不加甄别,叙述不加节制,传递出的就是,文章作者有同情甚至赞成陈述者的表达和选择之嫌。比如,4000万退房这个细节极为生动,本是宋卫平个人性格的最佳摹画,但由于作者没有将陈述者与叙述者的角色隔离,反而是情绪代入,因此强化了这些文字的主观色彩。这样的重要段落、细节有多处。给笔者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情绪化的陈述与主观叙述合而为一,冲淡了它希望传递的客观效果。
3、价值观有待商榷。对任何重大新闻事件(此次是一次重大并购交易)以及事件的当事人,隐形其后的采写者都不可能没有价值判断。笔者从《重返》一文通过宋卫平等的陈述所读出来的是,孙宏斌团队利益至上,对业主、供应商、项目合作方,完全没有应有的人性关怀,且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对绿城品牌造成了巨大伤害,因此,宋卫平的回归势在必行——昔日的王,再次出面挽救绿城。
文章对该项融绿股权交易,同时也是任何商业交易的根本原则——诚信和契约精神,采取故意无视的姿态。宋卫平陈述所列的所有事例、现象和传闻,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孙已违反了孙宋并购协议的规定,以至于宋卫平有足够理由提前终止协议的履行?从现有信息来看,显然无法如此推导。令人惊讶的是,文章甚至只字未提及孙宋协议。
也许你会说,宋卫平更看重的,是情怀、理想,而不是契约本身。宋卫平浓郁的理想主义、产品主义情结,令他格外看重业主评价、合作伙伴口碑和业内声誉,甚至比公司利益、赚不赚钱重要得多。也就是说,人文情怀、理想主义大于契约规制的约束。这句话致命的逻辑缺陷在于,将宋卫平从绿城拎出来了,作为一个小说人物来分析。
实际情况是,宋卫平是一个有数千员工的企业老板,是一家年销售额达500亿的上市公司(公众企业)董事长,业余时间你打打桥牌,或者像寿柏年那样背诵《滕王阁序》,是你自己的爱好或理想,但作为企业家,你必须将股东利益、员工利益、业主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什么理想、情怀。而保障股东利益、员工利益、业主利益的核心,是严守诚信,尊重契约,这才是商业世界的通行证。
可能我们外人永远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根据既有的信息,笔者只知道一个关键,融绿股权交易,约定的交割时间截止点是今年12月31日,宋卫平提出提前终止协议,也就是毁约,理由却不是孙宏斌没有履行协议的规定。虽然从法律层面上,他没有违法,也会给予孙一定补偿,但在商业伦理上,他有重大缺陷,这一点不容回避。
那么,口头承诺算不算契约?比如说,绿城不降价。这一点,不无可笑之处。因为公开宣布绿城不降价的,其实是宋卫平,而孙宏斌为了尊重大哥,当然不得不附和。但事实上,首先打破不降价口头承诺的,也正是宋卫平。2014年6月初,也就是公布融绿股权交易消息的大约一周后,那时还是宋卫平团队全面掌控的绿城,推出了一个“百亿购房券”优惠活动,实际就是变相降价。可惜几乎没有多少效果。
今年5月,宋卫平不得不出让绿城控股权,是发生了什么重大危机?当然是资金危机。那么,融创团队接管绿城运营后,当务之急是什么?是尽快售房,回笼资金。所以,大约是7月中下旬,绿城就开始执行降价策略。回想2011年,宋卫平也是坚硬扛着不降价,结果令绿城遭遇度过2008年-2009年初第一次重大危机后的第二次重大危机。而融创团队自始至终以打鸡血甚至不无残酷的销售方式,确实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但《重返》一文借蓝城高管之口说他们是运气。这么说,如果不是昧着良心,至少也是有意偏颇。
再延伸几句,过去经年,绿城的重大决策,宋卫平几乎就是一言堂,寿柏年们根本毫无制约之力。2009年绿城连夺长三角数幅地王地块,即是宋卫平亲自主导,它们成为2011年绿城第二次危机的导火索。另外,绿城足球俱乐部也是基于宋卫平个人兴趣举办的,但长期经营不善,绿城每年都要给予巨额补贴,老板的个人爱好与企业利益该如何平衡?绿城的公司治理结构,曾是数次致企业于重大危境的内在原因,宋卫平回归之后,必须痛下决心重建,否则投资者仍有理由为之担忧。
无论是对宋卫平还是孙宏斌,他们都是或曾经是了不起的企业家,他们身上都有不少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宋卫平对产品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应该不遗余力地点赞。而孙宏斌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对大趋势准确把握的战略前瞻性,以及企业坚定的执行力,无疑也是值得钦佩的。但他们自身的缺陷也非常明显。比如,融创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运营模式,就必然会存在产品营造投机、员工身心大幅透支的现象。
我们都是俗世中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和道德判断,但媒体报道是公器,必须尽可能避免道德宣判、情绪表达,其前提就是上面说的,观察商业交易、商业事件的核心原则,它们是否遵守了包括诚信和契约精神在内的商业伦理。若在此基础上再加入人文情怀和人性因子,这样的文章就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总结:《重返》一文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该项交易主要当事一方的叙述视角,这是此前所有媒体的空白。但它过于泛滥的元叙述,不加选择的信息呈现,失之偏颇的态度倾斜,尤其是,对商业伦理的有意忽视,价值观的可疑迷失,笔者不得不表示遗憾。(文章来源:攸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