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保卫周王分几班人马,依居、行、守3种警卫要求的不同,而选派出相应的警卫人员。其中负责王宫内日常值守的人马最重要,要经过严格“政审”,必须是贵族子弟出身。宫内值守负责人叫“宗伯”,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地位很高。
出警入跸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古代的警卫部队:周朝警卫重出身宋代规模最大》
周朝的警卫人员重出身
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古代叫皇家禁卫制度。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就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记录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中,便出现了负责皇家禁卫的专业人员,安保设计相当周密。
负责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宫正”,负责周王宫中禁令的制定和日常纠察、查禁,按时检查王宫中各官府及值宿守卫人员,并做好记录,整理成册,以备查验。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警卫人手不够,则会紧急征调各官府的官员子弟参与警卫,对王宫进出人员盘查严格,如果有需要,可随时对可疑人员进行检查,甚至搜身。
古代国家领导人居住与办公地,称为“禁地”,故其警卫人员称为“禁卫”,警卫部队称为“禁军”。当时周王禁地内明暗岗哨多多,欲行刺很难得逞。
保卫周王分几班人马,依居、行、守3种警卫要求的不同,而选派出相应的警卫人员。其中负责王宫内日常值守的人马最重要,要经过严格“政审”,必须是贵族子弟出身。宫内值守负责人叫“宗伯”,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地位很高。
周王的警卫人员重出身,主要考虑贵族子弟“政治上可靠”,还有当人质的意思,可避免诸侯、大臣在外叛乱。这套“政治上可靠”,讲究家庭出身的政审制度,为历代统治者借鉴,非亲信、心腹是当不了“警卫队长”的。
秦朝的武装保卫国家领导人制度
进入封建社会后,保卫国家领导的警卫人员数量大增,素质也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完整的警卫体系,出现了独立的武装警卫部队。
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装保卫国家领导人制度,成为后代范本:从内到外有3个警卫层次:“卫尉”“郎中令”“中尉”分别统领3套人马,执行不同的安保任务,警卫力量分工明确。
遗憾的是,虽然秦朝保卫国家领导人有“三保险”,却是出纰漏最多的朝代之一。秦二世胡亥便是让自己的“警卫队长”、郎中令赵高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