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科第失败后,没有在自己身上来找原因,而是把这种心有不甘转化成了一种对唐王朝的愤怒,我黄巢文武双全,难道没有资格在你这里混上个一官半职吗?
此时,黄巢的一种报复的心理油然而生。他难以排解心中的郁闷,提笔写下一首名篇,被记录在了《全唐诗》中,而这首诗在一千多年后,还被大导演张艺谋引用了一次,大大忽悠了一把观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在黄巢写下这首诗篇之后,一个人已经彻底地转变了,他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极端中去,他要为报复而活着,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活着。
要让别人知道,我黄巢也能成功。
当然,要成功就要不惜一切。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追求总要有动力,黄巢有了。但是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还要有机会,很幸运黄巢很快也等到了。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当时的唐朝藩镇割据,战事不断,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苦。
一般的情况下,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另一个是碰上了百年一遇的大灾。
而唐僖宗两个条件都遇上了,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大旱灾,河南省受灾最重。所以在河南出现了一位牛人,这就是王仙芝。
公元875年,以王仙芝等为首的上千人,于长垣揭竿而起。很快王仙芝等攻陷了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并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军。
当时待在曹州家中非常郁闷的黄巢,看到了王仙芝的作为,兴奋极了。(《新唐书》:“巢喜乱。”)
乱世出英雄,这是无数“有志”青年心中的口号。
黄巢无数次地乞求上苍给自己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机会就摆在了他的眼前。
胆壮吃个够,胆小吃不着。
黄巢立即把族中的兄弟子侄召集来商量,结果大家一致赞成参加起义军,捞点实惠的。
唐末起义从此变了味道,因为黄巢等人根本不是什么要饿死的饥民,相反他们有吃有喝非常快活,其实这场起义只是他们的一次投机而已。
黄巢与族兄弟子侄黄存、黄揆、黄思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各地饥饿的农民争先加入起义军。数月之后,这支起义军已经达到了数万人。
起义军声势浩大,唐朝政府非常恐惧,诏令五路节度使出击义军。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七月,天平节度使宋威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城下击败了义军,宋威失误,认为王仙芝被打死了(实际跑了),所以奏报贼乱已平。几路节度使就这样撤退了。
这给了王仙芝、黄巢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王仙芝、黄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经过短暂休整之后,便转战河南,迅速攻占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之地。接着,农民军又攻陷了汝州(今河南临汝),王仙芝杀其守将,汝州刺史也被迫逃走了,王仙芝、黄巢的声威大振,连洛阳都被震动了,这里的官员纷纷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