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当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这人肉吃没吃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让齐桓公感动得不得了——就为了自己一句话,人家把儿子就给杀了。
不被感动的管仲
对于三宠,齐桓公的宰相管仲是很不喜欢的。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来探视他的时候,他就提到了这3个人。
“主公,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这3个人不是好人,离他们远一点。”管仲说。
“可是,易牙很爱我啊,他把他儿子都蒸来给我吃了呀。”
“人之常情是最爱自己的儿子的,他连儿子都忍心杀掉,对别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可是,竖刁为了留在我身边,自己把自己给阉了啊。”
“人都是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最重,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在乎,他会在乎别人吗?”
“公子开方呢?他放弃了卫国公子的位置来跟随我,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丧,他难道不是真爱我吗?”
“连父母都可以抛弃,还有什么人不能抛弃?”
管仲的一番话,让齐桓公大感困惑:怎么这3个人的感人事迹到了管仲这里就成了没人性了?
尽管齐桓公有困惑,可是他知道管仲看问题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尽管不愿意,还是把这3个人都赶开了,不许他们在自己的身边。
管仲死了之后没多久,齐桓公实在感觉生活没什么乐趣,忍不住又把三宠给招回来了。
后来的事情则完全按照管仲的推论进行,因此齐桓公生病,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明争暗斗,三宠加入了这场争斗,最终易牙和竖刁将齐桓公关在后宫,将他活活饿死了。
“唉,仲父真是圣人啊,我不听他的话,才落得今天凄惨的下场。我死之后,哪里还有脸见仲父啊,呜呜呜呜。”齐桓公临死之前,发出这样的哀叹。
更悲惨的是,齐桓公去世之后67天才有人为他收尸。
锐评
不要鼓励违背人性
对于同样的3件事3个人,齐桓公和管仲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
齐桓公只看到了表象,却不去探寻本质。管仲从人性出发去看问题,因此能够看到本质。
人性首先是自私的,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其次,人是有亲情的,父母之恩,妻子之爱,这种亲情甚至超过了自私。不同的文化中,亲情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亲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但是,亲情是人性重要的一个部分。至于其他,都是次要的。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这说明要么这个人有更大的阴谋,要么就是心理变态,人性扭曲。如果一个人基本的人性都不存在,他可能超级高尚,也可能超级残忍。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他的行为具有不可预知性。
不要违背人性,也不要鼓励违背人性。
在过去的中国,违背人性的东西很多,但是至少一点是符合人性的,那就是司法实践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意思就是父亲可以不举证儿子的罪行,儿子也可以不举证父亲的,这样才符合人性。
其实关于人性,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争论。
在春秋以前,认为人是有廉耻的。所以,春秋时期及以前使用周礼,而周礼是建立在人们普遍懂得廉耻的基础上的。管仲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是“礼义廉耻”,礼义是建立在廉耻之上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礼已经无法规范社会秩序了,也是人们开始思考人性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著名的《三字经》中开头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提法,他也被认为是正宗的儒家。
而最早的法家如李克、商鞅等人认为人是没有廉耻的,因此需要刑法来约束。到了荀子,则断言人性本恶。
在对于人性的问题上,西方与中国的做法是有较大区别的。在西方,很少有人会为老人让座,除非这个老人确实难以站立。是西方人的道德水准低吗?有中国人曾经在美国为老人让座,结果美国老人不仅不领情,反而很生气地说“你难道以为我老到不能站立吗?”
而在中国,事情恰恰相反,在我们的极度宣传下,一些老人甚至会对不让座的人拳脚相加。
为什么会有这样事情?还是要归结于人性,西方人在这里体现出人性自尊的一面。
正因如此,在西方越俎代庖是不受欢迎的。譬如你去为一个清洁工扫大街,他会认为你在羞辱他的能力;而在中国,这是好人好事。
问题是,越俎代庖张扬了你人性善的一面,可是同时会触发对方人性恶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