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他的个人网站上赫然写着:“我认为,甲级战犯不能被称为战争罪人。”“是东京审判判处了7人死刑。我们国家并没有自主地审判他们。因此,在日本,不能说他们是罪犯。”他曾多次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进行辩解,他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这是首相的责任。下任首相当然要继续参拜。”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1月13日A13版,作者:赵鹏,原题为:《安倍晋三因何疯狂?》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各方反对悍然参拜靖国神社。今年1月8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同时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回答热点提问,刘晓明将安倍有关言行称作“伏地魔”的比喻引起广泛反响。
事实上,安倍拜鬼四天后,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就在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批驳安倍的倒行逆施。截至目前,已有近40余人次中国驻外使节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发声指责日本政府的错误言行,规模前所未见。
安倍晋三作为第二次执政的日本领导人,不会不知道其言行将产生怎样的后果,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原因何在?他两次上台后的对华政策,也表现出巨大差异,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官二代”安倍晋三
安倍的外公是侵华甲级战犯岸信介,也是著名的日本“鹰派”人物,安倍深受其影响——“政策像外公”
安倍晋三出身于显赫的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荣作都曾当过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曾任外相,祖父安倍宽为众议院议员。对安倍影响最大的要数著名的“鹰派”人物岸信介。
岸信介是日本侵华时期操纵中国东北伪满政府的五大头目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定为甲级战犯而锒铛入狱。1957年至1960年,岸信介成为日本首相,其间多次发表强硬的反华言论。岸信介非常宠爱安倍,安倍的母亲说:“晋三的政策像外公,性格像父亲。”
1982年,安倍开始给时任外相的父亲当秘书,从此踏上从政之路。显赫的家族背景使安倍晋三得到了前首相福田赳夫、竹下登等多位政坛要人的扶助。2000年4月,当选首相的森喜朗为报答岸信介和安倍晋太朗的大力扶持,将安倍晋三升任官房副长官。
安倍晋太郎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政治恩师,而安倍晋三与小泉的政策很接近,小泉因而视其为最佳接班人。2003年,安倍晋三出任自民党干事长——党内地位仅次于小泉,可谓一步登天。
安倍善于利用媒体就国民关心的问题或敏感问题慷慨陈词,“国家利益优先”也是口头禅,他标榜的新保守主义“国家观”,明显带有岸信介的“鹰派强国论”色彩。他力主修改宪法,实行集体自卫权,主张改变日本的战败国形象——既不受“和平宪法”的束缚,也不背历史包袱。他自己也承认:“相比较而言,我继承外祖父的DNA要比父亲的多。”
安倍强硬的“鹰派”姿态,迎合了一部分日本国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他的支持率因此“水涨船高”。“鹰派”言行成了安倍晋三成名、上位的重要“秘诀”——
他一直在为甲级战犯辩解。他的个人网站上赫然写着:“我认为,甲级战犯不能被称为战争罪人。”“是东京审判判处了7人死刑。我们国家并没有自主地审判他们。因此,在日本,不能说他们是罪犯。”他曾多次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进行辩解,他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这是首相的责任。下任首相当然要继续参拜。”在其第二个首相任期内,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所言非虚”。
在台湾问题上,安倍晋三坚持“以台制华”。岸信介是日本台湾帮的开山鼻祖。1960年,岸信介不顾国内外的反对,与美国签署新的《日美安保条约》,协防台湾。安倍晋三继承了岸信介“以台制华”的政治理念,他是“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的重要成员。该组织目前是日本国会最大的跨党派亲台组织和日本对台政治交往的主渠道。
2004年3月,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安倍晋三在东京发表演说“祝福陈水扁再次当选”,又说“像李登辉这样了解日本的‘卓越领袖’,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当年12月,在安倍晋三等人的活动下,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允许李登辉访日。2006年7月,安倍晋三在非正式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时称:“中国的崛起让日本在经济上受益良多的同时,日本人在容忍还是遏制中国的战略思量中,最终选择了后者。”
对华态度出尔反尔
郑重承诺言犹在耳,再度出任首相便翻脸不认账,说一套做一套的安倍,亲手关上了中日对话的大门。
2006年10月8日,天安门城楼前的长安街上挂起了日本国旗,引来一些行人好奇地驻足观看。7年多来,日本国旗还是头一次出现在这里。当天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刚刚首次当选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访华,广场上响起19响礼炮——这是最高礼遇。那次访问,被日本媒体称为“破冰之旅”。
又一个7年过去了,如今的安倍晋三断然享受不到这样的礼遇,甚至暂时不可能踏足中国土地,他已是“不受欢迎的人”。安倍晋三前后两个首相任上,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2006年安倍访华时,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四项要求,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要扩大人员交往,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
安倍晋三当时是这样回应的——高度重视日中关系,就任首相后首次出访即来到中国。日方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就发展日中关系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愿按照日中间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从战略高度为日中关系改善和发展作出贡献。他还表示,日本历史上曾经给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在深刻反省历史的基础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日本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日方和我本人将按照两国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如今看来,安倍晋三的这番甜言蜜语犹如一记给自己的响亮耳光。是什么导致其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日本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是重要原因。
2006年,日本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民意的变化迫使安倍晋三的态度发生改变。加上即将到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也使安倍晋三的对华言论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不过,当时就有日本外务省官员认为,安倍如果当上首相,会更加现实地向左靠拢,“但他个人根深蒂固的信念应该不会发生改变”。这一判断在6年后安倍晋三再度当选日本首相后得到了印证。
安倍再次上台以来,获得近年来日本很罕见的高支持率。依靠着这所谓的“超人气”,安倍才敢、才能肆意妄为。这种“人气”来自安倍向日本民众的保证——只要按他的政策办事,就能把日本带出二十年来的长期停滞和衰退。
安倍晋三2012年再次掌权以来,中日两国矛盾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急剧扩大。从不断挑战中国的领土领海主权,到反复煽动“中国威胁论”,再到企图围绕中国周边建造“包围网”,再到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安倍晋三2013年的外交活动几乎处处针对中国,这直接导致了短短一年内,中日关系朝着互为敌手的定位狂奔而去。
然而,在右翼道路上一路狂飙的安倍晋三和日本,至少在东北亚已经被孤立了。安倍晋三的错误让中日关系短期内难以平复,也将是他留给日本民众的一份长期“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