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战将,阎红彦的战绩战功主要还是体现在做部队的军事和政治工作方面。仅在红军时期,他就为红二十六军和红三十军这两支部队的创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红二十六军由晋西游击队、西北反帝同盟军、红军陕甘游击队逐渐发展演变而来。作为红二十六军前身部队的重要或主要领导人,阎红彦率部与敌人浴血拼杀,使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1931年10月初,时任红军晋西游击队副大队长的阎红彦,指挥游击队与“土客”步骑300余人,翻越陕北关道峁山,突袭国民党军驻玉家湾的一个加强骑兵排,缴获其全部武器弹药和马匹。接着,乘胜南下进攻瓦窑堡,经激战,一部突入城内,迫使国民党军退守米粮山,紧关寨门,死守待援。游击队缴获部分装备后撤出战斗。红军强攻瓦窑堡,震动了陕北,阎红彦成为当地传奇式的英雄,也成为国民党军重金悬赏追捕的“匪首”。
1932年2月13日拂晓,时任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的阎红彦,率部从陕甘边的正宁县三甲塬南下,突袭关中旬邑县的职田镇,一举捣毁反动当局的区公所,收缴民团的枪支,处决了8个大土豪,开仓放粮,赈济贫苦农民。第三天,敌人杀到职田镇进行报复,结果扑了空。后来,红军在阳坡头迎敌,阎红彦指挥突击队30余人,迂回侧袭,插入敌阵,猛打猛冲,敌阵顿呈散乱。最后,红军乘势反击,毙俘敌300余名,缴枪300余支,取得了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胜利。
1932年4月20日,红军陕甘游击队再次由正宁县山河镇出敌不意南下,直捣防范松懈的旬邑县城。阎红彦率第一大队猛攻东城,第二大队直取西堡山寨。此战,红军全歼守敌300余人,惩处了反动县长和警察局长,一举解放旬邑城。这是陕甘游击队打下的第一座县城。
1932年5月,红军陕甘游击队扩编,组成了第三和第五两个支队,刘志丹任总指挥兼第三支队支队长,阎红彦任第五支队支队长。15日,在刘志丹指挥下,游击队进军陕北。阎红彦等率部攻破马栏镇,歼灭陕北军阀井岳秀部2个连及民团一部。17日,在乔山主峰凤凰山歼国民党军2个连,又乘胜攻入焦家坪和五里镇,两战歼国民党军500余人,缴枪400余支。在五里镇镇压了土豪杨百万,发动群众开仓分粮。游击队也迅速扩大至1000余人。
1932年12月22日,陕甘游击队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前夕,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杜衡,以特派员的身份在宜君县杨家店召开党团员大会,对游击队一年来的活动横加指责,导致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横遭诬蔑,并被强行撤职,谢子长、阎红彦被撵出部队,去上海临时中央“受训”,刘志丹虽勉强留队,但无重要职务。
这样,红二十六军正式成立时,阎红彦等创建者竟无立足之地,真成奇冤!
1935年9月,鄂豫皖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等部合并组成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七十八师。
1936年2月初,中共中央指派从苏联回来的阎红彦组建黄河游击师,并担任司令员。游击师的重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警戒延安以东一线黄河沿岸,保卫党中央和陕北省委的安全;二是为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船只。作为陕北人,阎红彦靠着对黄河两岸的熟悉,亲自带领部队在20天内赶造渡船60只,为先锋军顺利完成东渡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月下旬,黄河游击师奉命改编为红三十军,阎红彦担任军长。后来,阎红彦又改任红三十军政治委员、红三十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直至抗战爆发。
1937年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红三十军改编为第一二九师直属炮兵营。同年11月,炮兵营扩编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三团,阎红彦任团长。从此,阎红彦和他的部队活跃在抗日战争的游击战场,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伟大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