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韩国为强秦国所灭,郑韩故城逐渐废弃,昔日繁华成梦。但500多年的积淀,使这座故城在二十世纪成为考古重地。近百年来,郑韩故城曾出土莲鹤方壶等“国之重器”,发现了铸铜、铸铁、制骨、制玉、制陶,以及宫殿、社稷、宗庙等众多遗址,文物遗存丰富而重要,被列为“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信息,研究者推测,这座大城的人口至少在10万人以上。
南水北调干渠避开了这座故城,从城西和城北流过。尽管如此,500多年繁华遗绪,还是让这段渠道成为考古发掘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王老庄、铁岭、端庄、赵庄等均发现大量郑韩旧墓,尤其位于郑韩故城西城墙外胡庄的韩王陵最为引人注目。
韩王陵:精装修的地下豪宅
韩王陵总占地4万多平方米,有五六个足球场大。陵区有内环、中环、外环三道壕沟护卫,陵墓为“中”字形夯土冢,陵旁和陵上均建有大型建筑,陵墓内主人的“卧室”建成两面坡式的仿木住房形状,种种迹象表明,这地下“卧室”经过精心的装修。
三道壕沟均为长方形,各沟相互平行,南部中央正对陵墓的位置沟口较窄,应建有桥梁。沟宽4米,深5米,沟底有残砖破瓦铺底,说明沟内长期有水。内环沟与中环沟的西南角、中环沟与外环沟的西北角有沟槽互相连通,外环沟的东北角则开有通往双洎河的出水口。环壕组成了面积宏大的陵区排水和防御体系。东周时期类似遗迹只在秦陵中发现过。
陵区中央,两座大型陵墓东西并立,西为王陵,东为后陵,南北总长均为70多米,残高10米,规模之宏大,国内罕见。最为特别的是,陵墓封土是夯土筑成“中”字形,与齐、赵、楚、燕等国大型墓显著不同,其他列国陵墓的封土多呈圆形或方座圆形。
王陵的半腰发现保存较好的散水、壁洞、柱石和部分屋顶瓦砾层,说明建有“中”字形冢上建筑。残存的部分柱灰上有红漆痕,其梁柱上应髹有红漆。
最让人称奇的还是墓内,两座大墓均发现整层草泥、椽木、檩木、棚木和夯土组成屋顶形的椁顶结构,和下部长方形的椁室组成两面坡式的仿木住房形状。
墓室、墓室壁上发现大面积的草泥层,质地细腻,精心抹平,上面刷白灰,近底部高约0.8米的白色层上还涂有朱砂层,非常美观。
“朱砂很贵重,现在也是论克卖。”主持发掘的专家马俊才说,朱砂也叫丹砂、辰砂,粉末呈红色,经久不褪,用作颜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许多古代女子以“朱砂”为名,就是因为喜欢那鲜红美丽的色彩。墓穴遍施朱砂,显示当初装饰之不惜成本、极尽豪华。
由于历史上多次被盗,大墓出土器物不多,但所发现的陵墓形制等重要文化内涵,在马俊才先生看来,“比发现大型文物更有价值”。
出土文物贵重考究
尽管多次被盗,但韩王陵还是出土了一些精品文物,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杂器,以及玉器、陶器、骨器等各种质地文物380余件,是韩国文物的一次重要发现。
其中式样繁多、形态各异、设计精巧的青铜构件引人注目,许多类型为国内首次发现,既有组合式柱头件,又有带转轴的双盖弓帽,显示了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和机械设计水平。其中一些构件,有绚丽的错金花纹,展示出杰出的雕塑和装饰工艺。
残存的玉器也都很精美,一件长27厘米、宽8.3厘米的玉圭尤为珍贵,还发现有质地考究的玛瑙杯、水晶还珠等。
青铜器经过去锈后,发现“王后”、“王后官”、“太后”刻铭。此外,在盖弓上发现“少府”、在铜戈上发现“左库”等韩国官署名称,可以确认这是一组战国晚期的韩国王陵。
胡庄墓地不止发现王陵。在王陵修筑之前,这里已长期是墓葬区,考古人员发现了91座春秋墓,376座战国墓。整个墓区严重被盗,但222号墓却奇迹般保存完好,出土鼎、敦、盘、舟、匜、方扁壶等青铜礼器各1件,戈1件,陶鬲1件和车马杂器、骨贝等,被认为是下等武士墓。96号墓的主人则是高级别武士,墓的形制大,虽被盗严重,仍出土了带玉鞘的玉首青铜短剑、大型带花纹铜戈、异形铜矛等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