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过海
书写国人历史
1965年9月29日早上6时整,黄克光一行9人,再从澄迈角下水。当时每人身着军装,头戴军帽,身上携带4枚手榴弹、一支手枪、100发子弹、一把匕首、一双解放鞋,一个装满开水的水壶和熟鸡蛋,总负重逾5公斤。
“大约游了一万米,我们发现自己游进了一个大约九千米宽、流速每秒一至二米的激流,只见涌浪一个接一个扑来,仿佛张开血盆大口的巨鲨要把我们吞噬……”
“只有豁出去了。”黄克光接着说,“那天,我正患感冒,加上横渡时手榴弹背带的摩擦,把胳肢窝磨破了一层皮,海水一泡,每游一下就像刀子扎似的钻心疼痛。”
10时50分时许,黄克光他们闯过了这一段激流。“此时,大家稍加放松,自由踏浪,还有带头唱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等革命歌曲,一时大伙激情澎湃。”游至3万米距离时,黑云密布,雨点落下,只见海风呼啸,风力增大至四级,海浪打得人睁不开眼。
“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游向对岸,这是考验意志,考验毅力,考验勇敢的时候了。最终战士们没有一个人上船。为了胜利,我们互相勉励,保持队形向前游去。”
下午2时30分许,胜利的时刻到来了,黄克光他们9人终于到达目的地,在雷州半岛的朋寮角登岸。历时约8小时30分。
部队给参加泅渡的队伍记集体一等功,称他们是“征服琼州海峡九蛟龙”。他们分别是:海南籍的黄克光、黄信雄、叶乐浓、吴梦芳、赖天仕;广东籍的罗盘玉、钟九奴;湖南籍的龙定祥;河南籍的罗玉宝。其中黄信雄、叶乐浓荣立个人二等功,其他人荣立三等功。
据《海南军事志》记载,“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将这一武装泅渡的训练、首次征服琼州海峡天险的训练成果,向全体会议代表作了报告,受到全国人大代表的赞扬。”
后无来者
武装泅渡终成传奇
蓝文新,钟振国的同期战友,时任榆林要塞区侦察科长,后升任某部副师长,也是《南海蛟龙》一书的编写人员。他告诉记者,入伍时,武装泅渡琼州海峡已在军中被广为传颂。
他透露,其实在1965年9月29日泅渡后,军中还曾组织过一次武装泅渡。
“只是这一次,天公不作美,当他们游至海沟急流区,已能清晰看到岸边渔船上的袅袅炊烟,但是水流阻力太大,个别人因排尿困难影响了动作,被潮水拽离队伍,军心受挫,见此情景,军区侦察处长只好鸣金收兵。”蓝文新说,后来的4年里,除当时的班长黄信雄外,其余8人都陆续退役或被调离,49年前的壮举逐渐被时间慢慢淡忘。
1988年3月21日,20岁的北京体育学院游泳专业女学生李文华,耗时逾9个小时,成功横渡琼州海峡。随后几日,一些报刊刊称“中国人第一次横渡琼州海峡的纪录终于诞生了”。
由于这个不准确的说法,海南军区政治部当即致函各报:“事实是,早在1965年9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海南某部的9名侦察兵,便在负重枪支弹药10多斤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首次征服了琼州海峡。随意断定李文华横渡琼州海峡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是不负责任的。这样写,把中国人征服琼州海峡的历史推迟了23年。”
据了解,当时李文华等人横渡时,拥有更好的装备,横渡的最好成绩近9小时,而且在不负重情况下。而黄克光他们每人负重10余斤,所需时间更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谈起这段往事,黄克光倒是显得格外豁达,“历史不会因时间而改变,但他们的报道也再现了我们当年的艰辛和辉煌。对此,我还得衷心祝贺李文华、张健、纠延红他们的成功,正是他们开拓了体育运动领域,再次引出当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