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实有的历史,史书失载。失载的历史,默默无语,不得不留待将来,留待历史黑洞的火山喷发。幸运的是,历史学家们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新的文物出土了。这个新的文物,出土于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
在睡虎地被发掘的多座墓葬中,有一座被编号为四号墓的秦墓,从这座墓中,出土了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信。这两封家信,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信实物,非常宝贵。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封家信的寄出时间,正好是王翦军出动后的秦王政二十四年,而发信的地点呢,恰恰在秦楚两军交战的郢陈前线。这种千年难遇的巧合,自然使我们想到,失载的郢陈攻防战的历史,会不会从这两封家信中透露出一些消息呢?让我们从头读信,细细体味,用心搜寻。
两封家信的收信人,同是一位叫作"中"(衷)的人。两封家信的发信人,一位叫作"黑夫",一位叫作"惊",是中的两位兄弟。中是长兄,与母亲住在一起,照料着整个家庭。大弟弟惊已经结婚,生有一位女儿。黑夫未婚,应是最小的弟弟。
我们先来看幼弟黑夫所写的信。黑夫在信中首先问候大哥,再问候母亲,别来无恙。他在信中说,不久前在淮阳前线与同样从军的哥哥惊相会,两人都安然无恙,请母亲和家人放心。然后,黑夫请求送些零用钱来,也请母亲在家乡买些丝布,做成夏衣,与钱一道送来。黑夫是精打细算的人,他在信上说,如果家乡的丝布太贵的话,就只送钱来,自己在当地买丝布做夏衣。
黑夫亲情浓厚,他在信的末尾问候家中的其他亲人。他问候姑妈,问候姐妹,问候邻里的亲人,也代从军的哥哥惊问候惊的妻子和家人,真是礼节周全。
惊是写第二封信的人,他在问候了哥哥中和母亲以后,也谈到自己与黑夫一道同在淮阳军中,二人都安然无恙。与黑夫一样,惊也请母亲送钱和布来。不过,惊性子急,说话直,他写明送钱五百到六百,要布二丈五尺以上。他信上要得很急,甚至写了不马上送来,就会急死人的焦虑。惊大概结婚不久,一个女儿年纪也小,他对妻女牵肠挂肚。他问候妻子,请妻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他最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特意嘱咐哥哥中,定要多加管教,务必不要让她为取柴火一类事情,跑到离家稍远的地方去。
惊也关心大哥中,他在信中说,听说家乡附近有的地方不太安稳,提醒哥哥不要到这些地方去。他也在信中提到战况有进展,说自己所在的部队已经进入"反城",屯住于淮阳城中……
这两封信,因为文字有残缺,信中提到的人物很多,还不能完全读通。不过,通过专家们的解读,信中所涉及的家庭内部的事情,大体上是清楚了。我整理历史,仔细读了这两封信,在感慨古代人情亲情的同时,也生出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墓葬的主人"中"为什么会把这两封信放在自己坟墓中呢?
以古今的人情度量,放在墓葬里的陪葬品,多是死者珍爱的东西。死者看重这些物品,希望永远不离开它们,所以才将它们陪葬,让它们伴随自己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游历。人性的这种特点,古今中外皆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细民百姓,也都一样。两千年前一位普通的秦国人"中",死前将两个弟弟两封来信放在自己的墓葬里,正是表明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特别看重这两封信。那么,他为什么特别看重这两封信呢?是因为这两封信是两个弟弟从战场上寄回来的。根据专家推测,他的两个弟弟在发出这两封信后不久,可能都战死疆场了。于是,这两封信就成为两封异常珍贵的遗书。
如果上述推测不错的话,这两封遗书,对于一个古代秦国的普通家庭来说,分量可谓是重而又重;对于撑持整个家庭,爱护和关照两位弟弟的大哥来说,可谓是人世上最贵重的东西了。哥哥中一直珍藏着弟弟黑夫和惊的信,当他临死时,他要求将这两封信放进自己的墓中,他希望兄弟三人,永远在一起。
一场失载的战争
黑夫的信,写于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惊的信稍晚,大概写于同年三四月间,可能因为天气已经转热,所以他在写给母亲要钱置办夏衣的信中,显得非常心急火燎。这两封信,都发自淮阳前线,信中的内容,不仅涉及一个古代家庭的钱财琐事、儿女亲情,也第一次从一个普通士兵家庭的角度,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实况,一场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战事,也因为这两封信的出土而从历史的黑洞中浮现出来。
黑夫在信中写道:"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这句话是说,黑夫等人在淮阳作战,进攻"反城"已经很久了。淮阳,就是郢陈,因为地处淮河之北,所以又被称作淮阳。
由信上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郢陈(淮阳)反叛,被叛军占领,成为"反城",黑夫所属的秦军,长久围攻郢陈,直到黑夫寄信的时候,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还没有攻破。郢陈不久后被秦军攻克,因为惊在第二封信中提到,自己已经"居反城"中,大概在三四月间。
黑夫和惊所参加的这场进攻反城淮阳的战事,史书没有记载。这两封信的出土,首先是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将一场不见于史书记载的战争呈现出来。历史一环连着一环,由于淮阳之战的呈现,新的问题又被牵引出来。黑夫和惊所属的秦军是由谁统领的呢?他们所攻击的占据郢陈的叛军又是由谁统领的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秦王政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攻楚的李信军被迫撤回,在郢陈大败,胜利的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西进攻秦,迫使秦王嬴政亲自到频阳陈谢请求王翦复出。这个时候的郢陈地区,控制在以昌平君为首的楚军手中。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王翦秦军进攻楚国的路线,大体与李信军相同,由郢陈南下东进,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从而,王翦军出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攻打郢陈,平定以昌平君为首的反秦叛乱。
由此看来,黑夫和惊都是王翦军的战士,他们随军开赴郢陈,开始对"反城"郢陈的围攻。战事激烈而长久,直到二十四年三四月,郢陈才被秦军攻克。而长久坚守郢陈、抗拒秦军的叛军,应当就是昌平君所统领的楚军。郢陈之战攻防双方的军队统属,由此大体清楚。
由这两封信所透露的郢陈之战的事情看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决非摧枯拉朽,如同风扫落叶,而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特别是秦灭楚国的战争,不但反复曲折,而且与秦国国内的政局有深沉的牵连。复杂的历史真相,远远超出我们仅仅阅读传世的史书所能够了解到的情况。
郢陈攻防战的历史真情,因为两封家信的出土被披露出来以后,在连续的历史环节上,新的疑问又随之而来。秦军苦战攻克郢陈后,长期坚守郢陈的楚军下落如何呢?攻击郢陈的秦军主帅是王翦,坚守郢陈的楚军主帅是昌平君,郢陈之战结束后,他们又将如何行动?昌平君和王翦曾经是秦王嬴政的左右手,郢陈之战结束以后,秦王嬴政又将如何对待这两位让人放心不下的将相大臣?
历史宛如影片,经过历史学家的修复倒片后,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放,我们继续往下看。
昌平君之死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他吸取李信军失败的教训,谨慎作战,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王翦首先逐一收复失地,安定郢陈西部的颍川以后,他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同时,他统领秦军主力南下,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围攻郢陈的秦军,苦战久攻不下。进攻平舆的秦军主力,大破楚军,乘胜东进,深入楚国境内,攻克了楚国的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
形势发展到这个时候,秦王嬴政亲自来到了郢陈。关于秦王嬴政的这次行动,《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一句话六个字:"秦王游至郢陈。"至于他为什么来,来后做了些什么,以后的去向如何,都没有交代。我们只能推测他在首都咸阳待不住了,实在是放心不下,他放心不下前线的军事形势,他放心不下手握军权的大将王翦,他也放心不下反秦为楚的表叔昌平君,所以他要亲自到郢陈来监军,来督战。
也就在这个时候,坚守郢陈的昌平君,在得到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的确实消息之后,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不久,他撤出郢陈,东去退回到楚国境内。这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
淮南,淮河之南。看来,昌平君退出郢陈以后,来到了淮南地区。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的紧急情况下,他继承了楚国的王位,在大将项燕的辅佐下,领导楚国军民继续抗击秦军,保卫祖国,成为最后一代楚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伴随楚国的命运,接近尾声。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纪事如下:
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攻击楚国,击败楚军,昌平君死去,项燕于是自杀。
项燕兵败自杀,是在淮北的蕲县(今安徽蕲县),也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地方。王翦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以后,主力移师北上。楚王熊启(昌平君)与项燕退守淮北,在蕲县与王翦军决战。决战的结果,楚军战败,楚王熊启战死,大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战国时代的历史,即将结束,新的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又由此埋下了伏线。
十四年后的秦二世元年七月,楚国戍卒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起兵反秦,楚国复国。其后不久,战国六国纷纷复活,后战国时代到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假称楚国大将项燕和秦国公子扶苏还在人世,起义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发动的。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抗秦殉国的楚军大将。陈胜吴广起义,在反秦复楚的大义名分之下奉这样两位人物作为精神领袖,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只要我们联想到活跃于秦楚之间的昌平君,不可思议的历史中或许就会浮现出可以思议的线索。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他被拥立为最后一位楚王,与项燕一起战死于蕲县,昌平君又是秦始皇的表叔,秦国的王室贵胄,他与扶苏之间不会没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到,昌平君会不会是将扶苏和项燕连接起来的关键人物?昌平君究竟是扶苏的什么人呢?
搜寻嬴政的亲人到这里,秦始皇的密码,可以说是又被解开了一环。然而,历史的隐秘连接着隐秘,秦始皇的密码,一环套着一环。看来,我们的搜寻,还得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