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亲自燃点大炮,先后发榴弹三十六颗。激战中,左宝贵已受枪伤,犹裹创指挥,誓死抵御。部下将士见状,无不英勇搏敌,拼死防战,“日兵三突之,清兵三退之”,直至城墙崩碎。
在激烈的战斗中,左宝贵本“先中两枪,仍在炮台指挥。复被炮中胸前,登时阵亡”。左宝贵在平壤战死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冒着炮火硝烟,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
吴佩孚甲午后参军,不与日本人合作
在甲午战争中,大部分清军将领出自淮军集团,山东人少之又少。还有如“白发将军”宋庆,这位蓬莱泊子宋家庄走出来的陆军将领,以74岁高龄,在甲午中指挥了辽东的几次大仗、硬仗。遗憾的是,他参战时恰逢清军节节败退,尽管他屡次带兵英勇搏战,但未能扭转战局。此外,在威海奉命守杨枫岭炮台的陈万清是枣庄滕州人,他是跟随刘超佩剿杀太平军、捻军的“内战高手”。日军攻占摩天岭炮台后,集中炮火猛攻杨枫岭炮台,陈万清因寡不敌众败退,但成功逃命,后弃军经商。
这场战争改变了很多山东人的人生道路取向,吴佩孚就因甲午成长为日后被《时代》杂志称为的“中国最强者”。
发生时,出生于山东蓬莱的吴佩孚刚好20岁,在围歼北洋舰队之后,日军炮击山东沿海,连蓬莱阁也因此被毁,这深深刺痛了吴佩孚,让他毅然决定弃文从武,加入在甲午战争中伤亡惨重的淮军聂士成部,正式开始行伍生涯。
五四运动爆发后,面对日本人希望占据老家山东的权益,已身为北洋政府一员的吴佩孚明确表态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巴黎和约》,使得段祺瑞大为恼火,日本人也很不满。
1922年,吴佩孚升任直鲁豫巡阅使,拥兵10万,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同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的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左右政局,因此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国民党北伐后,吴佩孚被迫下野,此时的他没有了权势,但影响力还在。日军在侵华前后,曾多次想请他出山,但是都遭到了拒绝。在伪满洲国成立后,吴佩孚还通电声讨末代皇帝溥仪充当伪满傀儡。
“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写诗一首:“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他以诗批评张学良:“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分裂中国而搞“华北自治”,请他上台当傀儡,他再次拒绝;1938年6月,伪“华北临时政府”与伪南京“维新政府”合并,请他出来当官,他也没有答应。
吴佩孚的不合作态度激怒了日本人。1939年12月4日,他因吃饺子被骨屑伤了牙齿去医院就医,受日本特务指使,日本牙医将其杀害,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