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个股基金期货
李鸿章对曾国藩发自内心的尊重 师徒关系究竟如何
2014年9月23日 09:06
来源:凤凰网 作者:本站
分享到:

《文化广场》:按理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是从曾国藩开始的,但到了李鸿章手上,才开始大张旗鼓大行其道。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真实态度如何?李鸿章成为洋务运动领军人物,是否跟他在上海的经历有关?

叶曙明:中国的士大夫对外国的看法,经历过好几个阶段,在曾国藩之前,基本上是把外国人看做敌人,与匈奴差不多。到了曾国藩,才开始把外国人看做客人,他一再教李鸿章如何与外国人相处,都是传统的待客之道,骨子还是以主人自居。到李鸿章又进了一步,他去上海后,认识到在现代的国际大舞台上,中国与各国的关系,不是主客关系,他努力尝试以平等身份对待世界各国,体现为平等互利,尊重合约,按国际公法行事。当然,这种转变在一开始是非常艰难的,搞得他焦头烂额,被人骂为卖国,但他却坚持这么走下去。

《文化广场》:曾国藩、李鸿章拥兵自重时,清廷对其似乎并无芥蒂,他们对清廷好像也并无二心。后世论者批评曾、李,当时应取满清而自代,或至少制造东南割裂。朝廷与曾、李之间的信任来自何处,仅仅因为他们的进士出身、翰林身份吗?

叶曙明:凡认为曾国藩、李鸿章会取清自代,或自立山头的,都是把他们降格为草莽英雄,完全不了解他们的人品性格。对曾、李来说,纲常伦理,重若泰山,是不会有任何动摇的。朝廷之上,对二十四史烂熟于胸的人多的是,对曾、李心存疑虑的人也不少,但没办法,除了他们之外,朝廷已经无人可用了,八旗、绿营都烂掉了,只能靠团练一类地方武装,朝廷没有钱发饷,也只能靠地方自筹资金,这些都决定了慈禧只能依靠曾、李这样的人。不是信任,而是无奈。

不会再写虚构作品

《文化广场》:写李鸿章起家,离不开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前史家多贬抑这场运动,称为洪杨之乱、粤贼,后来我们又歌颂这场运动,称为近代最伟大的农民起义。站在您的角度,应该如何评价这场战争及曾、李、左、胡诸人在其中的作用?

叶曙明:太平天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它本身没有什么进步性,对经济是严重的破坏,对文化是极大的摧残,但它对削弱朝廷控制南方的能力,破坏现存的政府组织,起到了空前巨大的作用。辛亥革命前10年,南方的革命运动,基本上是沿着太平天国的发展路线由南向北蔓延的:由两广而两湖而江浙而及于全国。

太平天国还有一个附加的意义,这就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力量并非来自北方,而是来自南方,这一点对中国后来的历史,有着深远影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和太平天国作战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天威,不如说是为了保护桑梓。因此,太平天囯的失败,并没有带来动乱过后通常会出现的黑暗和恐怖时期,相反,由于这批南方官员的崛起,把富国强兵的梦想付诸实行,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的工业革命——洋务新政。

《文化广场》:太平天国之乱结束后,湘军裁撤而淮军保留,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李鸿章后来的政治地位是否也由此而奠定?

叶曙明:湘军裁撤很大程度是出于曾国藩的主动,这与他的性格也有关,周公唯恐流言曰,自动解除武装,以示别无二心。这也与当时曾国藩的健康状况有关,他的身体已经很差,其实即使不裁撤湘军,他也没有什么做大事的雄心大志了,只希望自己的船能够平安靠岸,作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李鸿章却还有要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所以在裁军一事上,他虽然口头上也追随老师,宣称要裁撤淮军,但并没有认真实行,这固然是他的一个政治本钱,但在甲午战争时,也因为这个本钱,让他置身漩涡中心,输掉一生令誉。淮军之于李鸿章,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文化广场》:您是以小说而进入史学的,对您来说,写小说与写历史有什么不同?您还会不会再写小说?

叶曙明:我对历史的喜爱,比我写小说的

历史更长。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军阀》就是历史小说,后来也写过《共和将军》,以陈炯明为主角的传记小说。我发现我越来越不能忍受虚构。但我现在的写作形式,毕竟不是学术论文,而是一种大众读物。有时为了增加阅读趣味,也就是所谓的“可读性”,也不得不使用一些小说的语言,我能接受的虚构,大约就是到天气、心情、表情、语气为止。比如:我说“李鸿章笑着说”,但他可能并没有笑,谁知道呢。完全虚构的小说,我是不会再写的了。

文汇传媒 版权所有 (http://www.whb.com.cn)
  分享到:
频道推荐
图片新闻
频道48小时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北京证券网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 2014 Beijing Stock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合作伙伴: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