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木桥,穿过草丛,他带着我们来到了当地人所说的“红兵坟”,还有人叫“烈士墓”。在此之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们一样,以为只是一处刻着“永垂不朽”的烈士纪念碑。
但当看到满山杂草丛中乱石垒起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墓前竖着一块粗糙的石碑时,所有人怔住了,它,是那么悲寂。石碑上“孤魂碑”三个字,却又是那么肃穆。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孤魂碑’三个字,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时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内心相当震撼,热泪盈眶。”程竹生激动地说道。
据了解,孤魂碑下,埋藏着77位红军时期在泰厦关隘与国民党作战阵亡的军士。
“当年,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围剿部队在这附近激战,最终由于寡不敌众,死伤惨重。其中有位在战斗中受伤昏迷的红军被村民收留在村中,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战友遗体散落在荒山野岭,为了让自己死去的战友们能得以安息,他不顾自己重伤未愈,在当地好心人的帮助下,筹集了很多木头,做成简单的棺木,为战友们收尸。”
“每收一次,他就痛哭流涕喊着对方的名字,说自己来晚了,不该让他们变成孤魂野鬼。就这样,他和当地好心的村民冒着当时有可能被国民党发现的生命危险,收了77具战死士兵的遗体,将他们埋于此地。为不让国民党破坏此墓,碑下方还含糊其辞,专门刻了‘葬七十七名阵亡军士和伤民’,以迷惑当局国民党政府,才得以保全。”
孤魂碑,仅三个字,足以见证立碑之人,当时该是多么悲愤与无奈。程竹生一边说,一边红了眼圈。
在战争年代,又有多少这样的先烈,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陌生的土地上,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成为抛尸他乡的“孤魂野鬼”。更可敬的是,这位受伤红军每年来祭拜战友,并在死前托付该村的汪姓老人,委托其守护孤魂碑。老人一守就是20年,直至2010年清明节前一天仙逝,时年86岁。才由当地政府接下这光荣的任务。
如此动情的解说,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此感人肺腑的战友之情,怎能不让众人潸然泪下?听罢,所有人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含泪三鞠躬。我们相信,孤魂英烈们将永远不会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