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个股基金期货
古代新娘结婚都有哪些嫁妆 嫁皇帝也需置办嫁妆
2014年8月22日 15:29
来源:凤凰网 作者:本站
分享到:

三国曹魏皇室嫁女“绢百九十匹”

宋代文豪苏东坡借200贯为外甥女作嫁妆

至于皇家女儿的嫁妆,同样不会少。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为什么?除了有权势地位外,其嫁妆之丰更令人刮目。

据《晋书·礼志下》记载,三国曹魏皇室嫁公主,“用绢百九十匹”,晋司马皇室则依旧例定陪三百匹绢。就此,晋武帝司马炎时于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下诏,“公主嫁由夫氏,不宜皆为备物,赐钱使足而已。”可能嫁妆全是物品不太灵活,司马炎干脆改变旧例,决定以后公主出嫁不必准备物品,给她准备足够的钱就行了。于是,嫁妆,成了“嫁资”。

与皇家相比,古代民间男女婚娶更看重钱财,并形成了一种“财婚”现象。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嫁娶虽重钱财,毕竟还会考虑对方的门第,到了五代及两宋时期,则完全以财礼的多少来考虑婚事。司马光《书仪·婚仪》中称,“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先问聘礼之多少。”有时两家还会把聘礼、嫁妆的数量、品类写进“婚姻合同”(婚契)里,以防止蒙骗。

嫁妆的多少,在古代直接决定一名女子日后在婆家的地位,嫁妆丰厚公婆自然会欢喜;反之,新媳妇在夫家的日子很难过,往往被家庭成员看不起。所以,古代再穷的人家在嫁女儿时,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让女儿在婆家能抬起头来。

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在宋代,女儿自打一生下来就要积攒嫁妆钱,就像今天给孩子准备将来上大学的资金一样。南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还就此告诫世人,“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

有的人家因为没有准备,到女儿出嫁时一时拿不出钱,只好如现在到银行做抵押贷款一样,把自家房子抵押出去,或是向亲朋借钱,给女儿置办嫁妆。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嫁外甥女时,便借了200贯“以为遣嫁之资”。

五代时期朝廷征收“嫁妆税”

清乾隆皇帝赐家贫宗室女“嫁妆银”

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愈来愈高。当时流行的叫法叫“×抬”,那时没有现在的汽车运输,嫁妆都是人工抬到婆家的,故有此说,这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是一个意思。

在明清时期的京城,比较富裕的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则多至百余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于穷人家便没“抬”了,雇人用肩扛过去即行。

因为“厚嫁”和重聘礼,古代好多穷人家的女儿因此无法及时出嫁,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也很常见。如在清代,即便在“康乾盛世”,都有不少女子因为置办不起嫁妆成了“剩女”,甚至一些皇族宗室女也苦于没嫁妆而无法出嫁。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有奏折便称,有41位宗室女因贫不能出嫁。康熙皇帝看到后,便恩赐每人银百两,供其置办嫁妆。乾隆皇帝也曾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

因为嫁资、聘礼不菲,动辄多得惊人,有的朝代借此开辟新税种,收娶“嫁妆税”、“财礼税”。如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公元934-965年)便曾收“嫁妆税”,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婚姻之形态下》中所谓“五代后蜀遣嫁妆奁有税”,就是这个意思。

“彩礼税”出现于元朝,《元典章·户部八》上“聘财依例投税案”条,专门解释此税种的细则。忽必烈(元世祖)当皇帝的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曾有人家收到婚嫁财礼绢匹未上税,被当做偷漏税对象拘了起来。此案例上报中央财税主管部门后,遂作出统一规定,以后财礼要“验价收税,遍行各路照会”。

可见,古代结婚也不易!

文汇传媒 版权所有 (http://www.whb.com.cn)
  分享到:
频道推荐
图片新闻
频道48小时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北京证券网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 2014 Beijing Stock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合作伙伴: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