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个股基金期货
文汇传媒 > 期货 > 期货知识 > 正文
期货套保“变味儿”不可取 坚持初衷是王道
2016年5月18日 10: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
分享到:

行情转换节奏加快,市场操作难度增大

A 突发行情加大套保操作难度

今年年初以来,在短期补库存和供给端长期收缩等因素的共振下,大宗商品开始了一波反弹行情,这在黑色产业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超预期行情加大了产业客户套保操作的难度,一些产业客户因此“受了伤”。

“去年年底螺纹钢(2116, 40.00, 1.93%)价格跌至1650元/吨附近,现货市场陷入低迷。今年以来,螺纹钢等前期低迷的品种期价上涨幅度超过20%,产业客户为了规避风险,会逐步进行卖出套保。然而,后期超预期的上涨让部分产业客户的心态由期盼上涨、逐步加仓转变为恐慌性止损出逃。”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在这种短期快速上涨行情中,部分企业计划中的止损措施根本跟不上节奏,乱了手脚。当然,这也与部分产业客户不严格遵循套保纪律有一定关系。

大地期货研发总监周文科对记者表示,在这轮行情中“受伤”的产业客户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心存侥幸,以套保之名博单边行情,但是未考虑基差风险,出现判断失误;第二类是市场趋势和期货端敞口方向相反,套保头寸远超现货规模;第三类是套保资金没有规划,在期货头寸出现短期波动被强平后,暴露了现货的风险敞口,随后市场又回归到基本面趋势,对期货头寸有利,但是已经失去了期货头寸;第四类,对市场风险判断没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受市场各种传言和盘面短期波动影响,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套保策略执行不坚定,造成节奏错乱反复“挨巴掌”。

少数产业客户在遭遇损失后,将矛头指向了套保,但从以上几类产业客户的情况来看,一些套保操作显然已经“变了味儿”,忽视了套保原则。而这次超预期行情无疑给其“上了一课”,凸显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B 警惕“变了味儿”的套保

对于产业客户而言,参与期货市场的出发点就是对冲现货经营的风险,参与方式一般是以套期保值为主,还可以适度参与一些基差交易、场外期权等。

“卖期保值是为了锁定销售利润,买期保值是为了锁定采购成本。参与期货市场的产业客户主要包括以销售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和以采购商品为主的贸易加工企业。”山东金晶科技期货部负责人焦勇刚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由于生产企业有大量的现货需要卖出,主要通过期货市场卖出保值来对冲现货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损失风险。对于下游的贸易加工企业而言,需要采购产品作为原材料,主要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买入保值,来对冲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风险。

但由于部分企业希望获取超额收益,或者通过多备或减少库存来增厚收益,在套保时会存在部分套保的情况。期现货比例的差异使得部分头寸裸露,在价格反向变动时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生产商会把未来一段时间的产品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套期保值,但有个前提,在价格上涨过程中,产业套保头寸应该是除去远期正常供给下游客户的货源,将自身富余闲置产能对应的产量在期货市场卖出套保。”东吴期货分析师王广前表示,只要能将这部分套保头寸对应的原料成本锁定,期货市场即使出现浮亏,也可以通过现货价格上涨来弥补。总体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仍会保持稳定,且会有额外的生产利润。

但若在价格上涨过程中,企业觉得期货市场有利可图,在自身生产负荷稳定的情况下,把远期的合同货源提前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甚至在价格继续上涨过程中持续加空仓,那么实际上就违背了套保的原则。未来这部分货源若交到期货市场,就必须在现货市场补货给下游客户,在市场波动行情中,期现货市场均容易出现亏损。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赌”价格、急功近利的思维仍旧存在。周文科告诉记者,当棉花期货贴水超过1000元/吨,在下游产品合同已经签订的情况下,纺织企业本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来锁定加工利润,但有部分企业却非要根据技术面去看市场,期望买到更低的价格,而不是企业可以接受的合理价格,最终行情踏空,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造成订单亏损。

C 企业自身成熟度有待提高

不可否认,“变了味儿”的套保是企业急于求成、从众投机、规划不周等因素导致的结果,这与产业客户自身不成熟有很大的关系。

今年以来,黑色产业链从宏观层面和行业基本面来看,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套期保值需求应该有所增强,但实际上企业套期保值的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提高。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随着供给侧改革推进,产能过剩行业未来走势不确定性加大,难以形成有效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套期保值的难度;二是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放大了资金利用率和收益波动,企业容易受利益驱使做投机;三是传统经济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转型难度大,企业对未来形势较为担忧和迷茫。”长江期货分析师李其保表示。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套保而言,真正重要的其实不是市场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这一点也得到了市场人士的认同,把握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套保成败的关键。

“持续的单边下跌行情,使很多产业客户放松了对行情转换的警惕。尤其是近两年刚入市的投资者,没有经历过行情的大起大落,加上对基本面的悲观预期,逐渐想当然地认为行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甚至从年初行情开始反弹一直到反转,仍然固执地认为仅仅是调整。”焦勇刚表示,在行情启动之初便急于摸顶加仓,面对后期持续上涨的行情无能为力,最终因无法承受浮亏而被迫离场。

这一方面反映出企业惯性思维不能及时转变、现货思维较重导致错判行情,另一方面暴露出企业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有限。

“产业客户参与期货的目的就是对冲风险,因此在操作方式、品种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受企业体制、规章制度、决策流程等因素影响,操作灵活性往往不够,甚至错过机会。另外,现货企业的期货业务人员往往是企业内部培养的,虽然有丰富现货经验,但对期货市场缺乏切身感知,在期货趋势判断、操作节点的把握上经验不足。即便是外聘专业人员,由于对基本面认知的局限以及与企业融合度等因素的制约,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焦勇刚坦言,这是当前产业客户参与套保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仅如此,产业客户的不成熟还体现在风控制度的执行和流程僵化上。据周文科介绍,在套保的过程中,有些流程该固定化的却没固定化,比如期现货总敞口的控制;该有弹性的地方却僵化,比如套保时机的把握、遇到期货行情反向波动以及系统性风险时对套保品种的僵化限定等。

D 现货企业套保初衷还应坚持

部分产业客户参与套保过程中,因期货端的亏损而对期货市场“敬而远之”,这无疑是不足取的。

“对产业客户来讲,既然选择了期现结合的模式,期货端就不可能只赚不亏。”国泰君安期货[微博]分析师张驰表示,成熟的期现结合经营模式本来就是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覆盖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使得总体盈利保持稳定。套保只能保护企业不受价格波动风险的冲击,无法给企业提供超额的利润。同时,业界也不应夸大套保的功能。

近期商品市场行情转换节奏加快,在一定程度上给套期保值操作增加了难度。但现货企业应该认识到,期货市场固然有风险,但若没有期货市场,风险会更大。

面对大行情,企业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到“风动,幡动,心不动”,严格按照既定的策略执行,做好现金流和货物的管理。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在这轮棉花波动行情中,江浙地区部分纺织企业基于对现货市场的预判以及基差变化,坚决执行既定的套保策略,尽管前期有一定的浮亏,但最后还是按预期实现了套保目标。

“如果真正把期货市场当作企业原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的渠道,严格遵循套保操作策略,尽管中间执行过程或许有些痛点,但最终还是能成功地规避经营风险。”周文科称。

面对突发行情,注重现货与期货的关联性,现货出售后及时平单,控制现货市场下游客户违约风险,这是不少企业参与套保的关键点。对套保企业而言,突发行情考验着自身对行情的把握能力。

“如果遇到大涨大跌行情,需要企业风控、业务、财务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期货操作人员放开一定的权限。”中纺粮油(湛江)有限公司销售主管李维表示,此外,面对突如其来的行情,怎么去销售现货、怎么控制客户采购数量、怎么避免客户违约等,也需要花心思去研究。

“企业一定要提前制订好各种行情下的套保应对方案,并评估出潜在的风险,同时配备严格的风控进行仓位管理。”王广前称,企业还应加强对宏观和政策层面的关注,把握市场大势。价格方面,不仅要关注绝对价格,还应注重相对价格分析,如期现价差、跨商品价差等,降低单边操作风险。此外,企业还应当坚守套保初衷,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信息、渠道和资源优势,管控套保风险。

文汇传媒 版权所有 (http://www.whb.com.cn)
  分享到:
频道推荐
图片新闻
频道48小时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北京证券网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 2014 Beijing Stock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合作伙伴: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