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31日发布重组合并预案以来,中国南车[10.01% 资金 研报]以及中国北车[10.01% 资金 研报]股价涨幅均已超过400%,随着总市值不断超越西门子、波音等世界高端制造业巨头,中国“神车”的横空出世无疑让投资者对于央企整合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尤为市场所惊诧的是,即便是在经历4月20的大震荡、21日的跌停后,南北车仍在上周五(4月24日)再度涨停,市场对于央企合并的疯狂程度足见一斑。《每日经济新闻》旗下重磅栏目“融资盘龙虎榜”显示,在4月21日、22日、23日,融资客逆势大举加仓南北车,融资余额净增幅连续位列沪市前20名——24日的涨停,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铁、铁建合并呼之欲出 价值有望进一步重估
继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事宜相继获国务院批准后,中国中铁[4.39% 资金 研报](601390,收盘价19.28元)、中国铁建[3.19% 资金 研报](601186,收盘价23.59元)的合并传闻也正成为坊间热议的焦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两者的合并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业内人士曾透露,中铁和中铁建的合并,国家层面已开始研究。此前,股价以突发式上涨回应两者合并传闻,也说明了投资者认可其整合的可能性。而分析师大多看好未来的价值重估。
合并对未来发展有利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科研咨询、工程监理、资本经营、金融信托和外经外贸于一体的企业,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是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
迄今为止,中国中铁已在境外逾5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超过230个海外项目,同时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进入三项500强名单的基建和建筑类企业。
而中国铁建前身是铁道兵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于2007年11月5日在北京成立,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特大型建筑企业。
2008年3月10日、13日分别在沪市和港股上市。在国资委公布的2008年度中央企业经营业绩测试评价中,中国铁建首次进入32家A级企业行列。目前中国铁建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之一。
对于两者的合并,《中国经济周刊》曾报道称,与中国南、北车合并异曲同工,同为行业两大竞争对手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合并,可以防止恶性竞争,对工程有利、对发展有利。合并以后也可以避免腐败,可以靠真正的技术和中铁总合理谈判。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也曾透露,中铁和中铁建的合并计划目前未启动,但国家层面已开始研究。
分析师看好估值重估
3月18日,中国铁建就媒体报道的公司和中国中铁的合并计划予以澄清,表示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均未向任何部门表示过此类意向,均未与中国铁建及其控股股东就此类问题进行过任何的商谈或意思表示,目前也没有此类意向。
记者注意到,此前,南北车合并之前也曾否认合并传闻,但最终传闻成真。并且在二级市场上,南北车的股价在澄清公告发出后,依然出现快速拉升。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高铁在全球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南北车合并后,将有利于降低国内轨交制造业内耗,推进动车组标准化进程以及核心技术推广、国产化率的快速提升,从而加快高铁出海步伐。相关公司有望受南北车复牌的刺激,再度展开一轮行情。目前,高铁走出去主要涉及的高铁基建施工企业就包括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
另外,银河证券分析师王华君表示,南北车是“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概念的龙头。2013年的全球轨道交通设备市场约1240亿美元,中国市场200多亿美元。南北车除了中国之外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仅为2.2%。南北车合计的海外收入占比不到10%,仅为7.2%。南北车的整合将成为一个典型案例,有可能为其他行业的产业整合、国企改革提供参考和示范。这让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合并更是呼之欲出。
此外,银河国际分析师认为,2014年11月中旬,中国中铁(00390,HK)和中国铁建(01186,HK)的AH股价差仅为个位数,后续H股折价迅速扩大。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公布了合并计划后,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有很大潜力获得重新估值,它们的2015年市盈率约为20倍,但现时的市盈率仅为个位数。由于“一路一带”概念股仍是投资者的焦点,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H股应有空间获得进一步重新估值。
南北船高管对调引猜想 合并有助抵御行业寒冬
今年3月,有着南北船之称的中国船舶[0.13% 资金 研报]工业集团(中船工业,又称南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船重工,又称北船)进行高层对换;一时间南北船合并的传闻甚嚣尘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和南北车一样,南北船也本属一家,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对于两家公司的合并,业内人士认为,南北船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但由于业务交织,合并不容易。
两集团各有3家上市公司
3月25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双双发布消息称,中船工业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胡问鸣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任中船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即所谓北船和南船领导层对调。这一消息直接推升市场对两大造船集团可能进行合并的预期。
目前上述两家集团各拥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重工[-0.71% 资金 研报](601989,收盘价14.08元)、风帆股份[-0.68% 资金 研报](600482,收盘价23.41元)、乐普医疗[-1.33% 资金 研报](300003,收盘价35.57元);中船工业旗下的中国船舶(600150,收盘价54.63元)、广船国际[0.98% 资金 研报](600685,收盘价51.40元)、*ST钢构(600072,收盘价21.42元)。
受合并传言影响,3月26日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重工、中船工业旗下的广船国际和中国船舶股价涨停。当日晚间,中国重工发布声明否认了合并传闻,并表示“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合并传闻的书面或口头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由中船工业、中船重工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船舶报》曾报道称,2015年1月19日在船舶工业的老领导与中船工业负责人座谈时,就建议“将船舶工业两大集团进行合并。他们认为,船舶工业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两大集团分割开来,导致两大集团多年来均存在发展的短板,中国船舶工业的产品建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南北船原为一家人
与南北车类似,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堪称造船行业的南北船。历史上,南北船本属一家,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包括武汉在内的造船工业都属中船重工;长江以南属于中船工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南北船本属一家,但近年来双方的发展境遇却不尽相同。
以上市公司为例,中船重工的三家关联上市公司近四年都保持盈利,而且业绩相对稳定;由于造船行业的不景气,造船龙头中国重工的业绩有一定幅度下滑,但在最差的年度,也能达到超过20亿元以上的净利润;而中船工业旗下三家公司受行业景气度的影响则极为明显,均从2012年起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甚至亏损。
此外,作为军工领域的优质资产,中船重工拥有完备的舰船研发体系和仅次于中国科学院的工程技术科研团队,下属28个科研院所在舰船装备研发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旗下中国重工更是被冠以“航母第一股”的美誉。
“其实,中船工业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科研实力和多元化的产品设计能力。如果与中船重工的接单能力相结合,能够互补双方的短板,发挥各自的长处。”一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尽管现在造船行业低迷,但合并之后,大力开发出的钻井船等多用途海洋工程业务,是完全可以抵御行业周期的压力的。”
然而,对于合并的难度,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南北船的子公司体系很庞大,涉及的业务与利益划分很复杂,合并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