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初中国证监会一次过给20家企业发放首次公开售股(IPO)批文,到之后连续两个月的24家,再到4月份的30家,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以来,伴随着A股股指持续走高,中国新股发行节奏正在加快之中。
新华社昨日报道,对比去年全年,A股市场共有94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471亿元(人民币,103亿新元)。而今年前四个月拿到批文的企业就有近百家,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量,而且放行的企业数量明显呈逐月增长的趋势。
2012年,证监会曾暂停新股发行,由此积累的排队上市企业一度达800多家。证监会去年年初重启新股发行,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中保持每月10几家新股上市的速度。不过,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行情转暖,股指节节攀升,市场交投活跃,投资者入市意愿增强。
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监管层正在适应市场变化谨慎提速IPO,让不断涌入股市的资金通过融资进入实体经济。可以预期,如果市场行情没有大的变化,IPO提速的做法将继续。
4月2日,一位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内部新股审核的节奏都在适当地进行加速”,原则是在对大盘指数稳步向上的趋势不造成重大影响的前提之下,适度增加新股供给。
该知情人士补充道:“之后平均每个月的新股供给量可能都将保持在30家以上,至多可能平均达到50家。”
他也指出,这一数量级别将可能以目前一月一发到两月三发的频率来实现。换句话说就是在今年后几个月中,每一批新股发行的数量将可能稳定30家左右,但可能出现两月内连续发出三批新股的情况,两个月内的新股发行数量则将最多达到百家。
报道称,对于IPO“堰塞湖”的担忧在近年来都是A股市场的一块心病,在经历了2012年和2013年的IPO暂停之后,疏导IPO的“去库存化”也一直是监管层工作的重点。
2014年IPO重启之后,在经历了2014年年内发行百家的“承诺”兑现之后,在进入2015年这一被市场认为是IPO发行改革的关键一年之时,存量IPO的解决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据报道,按照后面可能的发行规划,即每批发行数量保持在30家,由一月一批提升至两月三批,单月平均发行数量不超过50家,这也就意味着包括今次四月初发行的30家企业在内,直到今年年底之前,将最少有近300家企业获得IPO发行批文,至多则将有超过400家企业完成发行。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统计,今年前三个月,准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分别为1月份22只新股共计募集资金112亿元,冻结资金1.67万亿元;2月份24只新股合计募集资金137.02亿元,冻结资金约两万亿元;3月份的24只新股募集的资金规模则在21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