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中国政府要推动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所谓的“优进”,就是从中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而“优出”则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据《新京报》报道,李克强本月3日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时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大进大出”。
李克强说,“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中国国内的大量就业,也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大部分利润并没有留在国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得益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战略,并收获了“第一桶金”。它们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在国内完成加工后再向国外销售产品,从而将生产过程的“两头”都放在国际市场,通过“大进大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不过,许多企业很早就明白,丰厚的利润其实更多集中在“前头”的研发和“后头”的销售,中国企业赚的不过是个“打工者”的微薄利润。
李克强指出,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加重,“大进大出”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促成“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他说:“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大进大出’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使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
他说,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就是推动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这有利于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
在众多“走出去”的中国装备当中,高铁可谓中国高端装备“名片”之一。
不过,中国高铁“走出去”面对其他高铁大国的竞争,特别是日本的新干线高铁。
据新华社报道,欧洲铁路联盟预测,今后几年以高速铁路为中心的轨道交通市场将出现飞跃式增长,为具备高铁等轨道交通建设能力的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为此,日本政府已将铁道及其相关设备走向海外列为“经济成长战略”的重要支柱,期待通过参与海外铁道建设及出口相关设备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