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华谊在丰联广场的办公楼召开2014年财报业绩交流会。会后,华谊兄弟[4.41% 资金 研报]董事长王中军与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小官第一时间为您送上王中军答记者问。
一、BAT纷纷渗透到影视行业,未来影视行业会不会被BAT垄断?
王中军:我觉得应该不叫渗透,那其实是一种价值投资,只是改变了行业的业态而已。虽然阿里是我的合作伙伴,但我不认为阿里投娱乐的目标是拍电影赚钱。马云一年赚两百多亿,你觉得他会靠一部电影挣钱吗?他有营销,他可能有淘宝电影,腾讯有腾讯电影,我们有我们的卖座网,这些都是互相交叉的。但不可能全中国的电影都靠淘宝一家卖,也不可能全中国的电影都靠腾讯卖,所以有人说BAT寡头垄断,在很多行业是不可能的。
二、现在IP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整个IP运作当中,我们的优势或者角色扮演会有什么样的不一样?
王中军:媒体把IP说的太强大了,其实不是所有的都是依靠于原有IP才成功的,电影的魅力在于原创,原创更有价值。我觉得BAT抓这个源头,其实腾讯更强一些,阿里巴巴也是“神”一样的公司,但是也没有可能BAT把全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做了。比如腾讯做视频一年也得贴十亿,但是人家贴得起,因为人家可以赚两百亿,马化腾和马云确实搭建起来了一个超大的帝国,互联网改变世界很厉害。所以华谊一定还是要拥抱互联网,我们还是要向“互联网+”这个方面发展。李克强总理说了以后,其实在互联网界反响很强烈的,这个词起码不是别的人说出来的,总理能说出这样一个词就说明国家对互联网的看重。但互联网到底帮助电影什么?未来到底互联网能否改变电影的形态?怎么改变?其实没有人说得清楚。
三、BAT都在做互联网金融,我们在“星影联盟”有1.3亿的用户,将来我们有没有可能也尝试做金融?
王中军:娱乐众筹这边在研发,我觉得还都依赖于人才,其实你不可能都依赖于我个人,我们干出哪块都有一个专业的人才,还是以人为本,生意就是这样。我可能有一天发现了一个特别合适和娱乐,又和互联网和金融能够搭接的这么一个人才,很有可能就把这块做起来。
四:一方面BAT进来,另一方面我们电影产业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很多小公司在崛起,你觉得我们整个华谊兄弟在整个娱乐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王中军:其实电影就是艺术品,首先在演员和导演的阵容上华谊当然有很大的优势。有可能这部戏就是看的周迅,可能下一部我就是看冯小刚,但是周迅是华谊出来的艺人,冯小刚也是华谊的导演。另外是公司规模的优势,小公司可能一年后才出第二部作品,但华谊是每年十八部、二十部,我已经形成规模了。比如姜文老师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导演,喜欢他的人可能比喜欢我的人多。但是你说姜文老师三五年才出一部作品,所以他跟华谊不是一回事。
五、我们这次跟STX的合作,这样一个合作是怎么达成的,您能谈一谈背后的故事吗?
王中军:我们在和STX的老板谈判中找到了共同点,我们这个合约到2017年底,实际上严格讲只有三个财务年度,三个财务年度不低于18部电影,首先18部电影来自于他具备每年拍6部戏的能力,我们是IP共享,完了拿亚洲发行权,这个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觉得中国人太喜欢中国电影公司进好莱坞这个话题了。但落到实处的,华谊和STX的合作是最实际的一个案例,到今天为止,中国所有影视公司和好莱坞的合作,没有一个能超过我们这个和约的能力。但是反过来说我敢保证有多高回报率吗?也不会。
投资嘛,如果所有投资能够保证回报率,那你天天啥事不用干了,你天天买股票就完了嘛,股票就是最简单的投资。所以投资就是带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从战略上华谊进军国际市场这已经提了两三年了,战略上是对的,我觉得从战术上可能某一部电影没卖好,但是我有18部平衡,你说为什么是这家公司?我也说不清楚,可能因为我们都是创新型的公司,我们可以很好的交流。
六、您这些年一直宣传“去电影化”,这个跟STX合作以后,首先宣布十八部电影,是不是您当时的战略有了调整?
王中军:“去电影化”是给我们团队说的,让媒体给误读了。我“去电影化”的意思是华谊不能完全依赖于电影,要有更多的业务来推动公司发展,我们那句话是一个战略布局。但是“去电影化”不是不拍电影了,我刚才一再讲电影是一个核心,就是华谊不能只拍电影,我说“去电影化”后面还有两句话,我还说了华谊兄弟只拍电影不是华谊兄弟,不拍电影也不是华谊兄弟,“去电影化”就是我们努力的发展互联网娱乐板块,努力的发展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所以我们这次又去拍英文电影,18部电影,你说跟“去电影化”矛盾,一点儿也不矛盾,理解我们不只是依赖于电影。有人故意说因为华谊“去电影化”,所以电影可能卖不好了,这个是不对的。
七、您会追求始终排在第一的位置吗?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吗?
王中军:不会,那样会把我累死,太没乐趣了。我最大的愿望华谊是安全的。我上一周刚过的生日,我是55周岁,你说我怎么可能干到65周岁还天天的这么干?这人没有这个可能。所以我觉得华谊的格局就是这样,华谊对我的依赖根本不是太大,但是华谊在运转,这其实是华谊的价值,就是说我可能突然休息一个月,这个公司没有什么影响。如果这个华谊完全依赖王中军,我觉得这个公司他就不安全,不会永远追求第一的。但是你说跟团队又不能不说这个追求,如果不说这个追求,团队就说瞎干呗,对吧?
我觉得还是努力的再创造好作品,努力在第一阵容做得更安全。每个人问的问题不一样,像刚才有一个小伙子直接问的市值,这个太实际了,因为人家是投资人。刚才有一个人总结,华谊最低市值是60亿,12块是我们的最低点,其实我不是一个资本家。不怎么算自己的钱,我还真不是装,我真不怎么算我自己的钱,我觉得够花就完了。
八、王总您刚才说在好莱坞待了两年,他们那边的大公司强势,能否具体说一下吗?
王中军:不光是强势,第一是复杂,就是谈判起来因为那些公司已经太多年了,老板在哪儿都搞不清,你正在谈判,突然CEO换了,STX公司毕竟是新创立的公司,老板就在那儿,不可能今天把他自己换了,老板就是CEO,但打个比方,迪斯尼的老板就不是CEO。咱们在那儿谈判,他们跟你聊的热火朝天,过几天走了,所以这文化对不上。但是我们下一步也许还跟这几大(电影公司)照样谈,不一定说谈不成,我觉得是缘分未到。说他强势,他能不强势嘛,人家那么大的公司,你进华纳影城,简直像一个王国一样,这是百年的积累,我要那样我也挺傲气,对不对?问题是你傲你没有资本,所以谈起来确实很难突然找到一个共鸣。
所以你看我们当时谈Studio 8的时候为什么跟Jeff不了了之,后来发现我们要学习,尤其是文化差异,就是其实你根本没理解他说的是什么,就像我当年举例,你到了戛纳以后,人家全体起来鼓掌,完了以后祝贺。完了人家跟你拥抱半天,好呀,咱就当哥们了,但人家其实就是一个表示,后来我发现跟美国人打交道,你得慢慢学习,这个文化确实差异太大了,你就跟日本人似的,给你猛鞠躬你就当人家尊重你了,其实这是他们的习惯。
我觉得这个公司和我们容易配,因为他是创意创新公司,你看他有德克萨斯的资本,包括有弘毅的资本,他融了这么多钱,他组织了这么多的前环球的主席,前迪斯尼的副主席,太多大公司的这种前高管,为什么这些人都集中在这家公司来?我把这个想通了,我觉得这个老板有魅力!这个老板这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怎么可能把前环球的一把手,迪斯尼的二把手这么多人集中在一块,说咱们做一个公司,首先是这个人的魅力。同时他也希望未来18部电影里面有华谊这种中国的资本色彩和中国公司的价值。
九、华谊十年前跟哥伦比亚有过合作,我们现在要更好地进入好莱坞,除了刚才说的文化沟通上,那我们还有一些什么东西是需要继续增强?
王中军:我们跟哥伦比亚是六部戏合作,我们拍了《大腕》在中国卖得那么好,在美国卖的一般,这就是他是在赚你的市场的钱。再一个那个时期我们的体量也不够,人家说这戏你可以投50%,但我钱哪儿来呀?但是现在我们的体量不一样了,就是我华谊兄弟的体量可以和人家同样地位的谈一个片单,IP在中国我有使用权,而且持有他著作权价值的权力。你在十年前跟人家谈,你觉得有可能吗?没有这个可能,我觉得这个是太大的不一样了。我觉得所谓学习也是中国人太谦虚,中国干什么都是这样的,我觉得这里面是相互利用双方的价值,把自己的收益做得更扩大化,更安全,我觉得双方都互相依赖,这件事对他们也是好事,对我们也是好事。
华谊这两三年国际化的努力,终于有一张具备法律效力,具备商业价值的合约落在那儿了。我们现在是是长期合作,从财务,法律,我觉得都在提升。这件事是没人做过的,中国电影公司首次比较全面的介入,从源头创作的一个范例,但这个范例我不敢说他就是一个绝对成功的,就是你要三年后拉出来算,到底你是成功是不成功?十几年前的合作对于我是成功了,对于索尼是失败了,对于哥伦比亚是失败的,华谊受益最大,拍了《功夫》拍了《天地英雄》等等,但对索尼来讲这个案子是失败,他弄了半天跟华谊拍了一部戏他没得到什么?也没进到中国市场来,那个公司也解散了,陈国富就来了我们公司了,我当时就是那么认识的陈国富,所以每件事结果不是有预期的。哥伦比亚当时以为《卧虎藏龙》成功了,完了拍《天地英雄》,也以为能成为另一个《卧虎藏龙》,结果不是。
十、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上市时有明星股东,这一点是华谊首创,到现在您怎么看?
王中军:电影行业80%的创新都是华谊兄弟第一个尝试,我们最早投资游戏公司,现在所有人都在讲影游互动;很多电影公司的招股书都是抄华谊兄弟的;明星股东持股上市这也是我们第一个做的,现在很多影视公司一上市,因为有明星股东股价暴涨,这些玩法我们6年前就开始玩了,玩的人多了,迟早有一天会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