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月宏观经济数据证实了2015年实体经济开局乏力,这解释了为什么过去两个月政策集中发力(包括扩大小微企业减税、加大对水利项目的支持力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此外,两会(人大和政协会议)设定了更高的预算赤字率、并进一步释放了政策宽松姿态。稳增长措施的密集出台是否预示着3月份经济活动有望回暖?
我们认为3月实体经济显著改善难度较大,二季度好转的概率相对更高。各项政策落实、财政和其他渠道资金到位、项目敲定都需要时间,而相比之下,短期内各种下行压力则在进一步积累。
首先,房地产下滑已经使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和盈利状况恶化,会抑制其投资意愿;其次,虽然央行此前降准降息,但货币条件目前仍在趋紧,实际利率攀升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再次,通缩压力积聚可能已经带来了第二轮负面影响,名义收入预期下调抑制企业投资和补库存意愿、延缓居民消费支出。
因此,我们认为生产和投资活动更明显的反弹可能需等到今年二季度,届时各项政策措施有望形成合力。
虽然政府在两会上将今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下调至7%,但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仍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此前已经释放了宽松的姿态,我们预计未来进一步的稳增长措施将会包括以下方面。
加大财政对公共产品投资、社会保障和税收减免的支持力度。我们测算今年广义口径(包括政府性基金)下的预算赤字占GDP比重将扩大1.5个百分点,其中支出重点在公共设施投资项目、保障房、社会保障体系和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我们预计政府还将通过政策性银行和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对经济提供更大力度的“准财政”支持。
进一步放松房地产政策,包括下调房贷首付比例、降息、加快户籍改革步伐、降低交易环节税费。
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措施,包括再降息一到两次,下一次时点可能在二季度;再降准一到两次,并通过其他工具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保证平稳的基础货币供给和充裕的流动性。短期内更紧迫的是缓解目前偏紧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条件、促使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下行,我们预计央行对此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放宽贷款额度和其他信贷供给限制,保证全年1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2万4285亿新元)新增贷款和17万亿左右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以实现“货币和信贷平稳增长”。
另外,加快有利于增长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的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户籍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