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财经股票房产军事汽车历史时尚娱乐科技
文汇传媒 > 财经 > 商业人物 > 正文
荣华机构创办人吴荣华 人生有如一部电影
2015年3月12日 10:51
来源:凤凰网 作者:本站
分享到:

ZB_28_02_2015_CJ_26_27544950_27544730_tanskn_x6_al.jpg

吴荣华从对电影一窍不通,到成为本地电影业的先锋,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宛如一部电影,充满偶然与机遇。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戏院外排着长长人龙,

戏院内则坐满观众,以及大家看完戏离场的满足表情。

“这是偶然的。”

这是吴荣华在受访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新加坡电影业的先锋,吴荣华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更宛如一部电影,充满偶然与机遇。

遥想当年,他曾做过蔬菜供应商、经营药材买卖,没想到对电影业一窍不通,甚至连电影院都不曾踏入的他后来不仅经营了多家电影院,还成为本地的领军电影发行商。

他更万万没想到,自己原本只是无名小卒,最后竟然会同许多著名影星打交道,把萧芳芳、凌波、胡枫和张英才等影星带到新加坡随片登台。

“是啊,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朝电影业发展,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纯粹都是偶然。”回首人生诸般机缘巧合,吴荣华不禁感慨地说。

91岁的吴荣华是荣华机构(Eng Wah Organisation)创办人。提起这个历史悠久的院线,老一辈的人或许会记起上世纪40年代,坐落于繁华世界(旧称快乐世界)里的快乐戏院和胜利戏院。从早期黑白功夫片到彩色爱情剧,荣华机构一直也是本地港台电影发行者的先锋。

而改变他的命运,让他朝向电影业发展的就是二战。

吴荣华出生于马来亚柔佛州麻坡,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在他11岁时不幸逝世。他的家庭经营树胶加工厂,原本他可能会继承家业,但是二战时期日军入侵马来西亚,为了逃避日军侵略,年仅18岁的他决定逃亡到新加坡,投靠嫁到新加坡的姐姐。

逃到新加坡后,吴荣华在一个机缘巧合中,开始供应蔬菜给军队,接着又在开药材店的姐夫的指点下买卖药材。

一个青涩的年轻人就这样误打误撞,累积了一些资金,领悟了做生意的窍门。

他表示,由于当时市场上药材非常稀缺,药材价格每天都会上涨。他的眼光独到,利用买卖药材所赚的钱来买黄金,而不留着当时流行的“日本香蕉钞”。二战结束后,“香蕉钞”迅速贬值,他所买的黄金价格却不跌反升。

两万元起家建电影王国

二战将结束前,一名具有放映影片经验的朋友透露,他在上海有门路可取得电影片源,问他是否有兴趣共同经营电影院。

为了了解电影是怎么一回事,从未进过电影院看戏的他,还首次买票到首都戏院看戏。

谈起第一次看戏的感受,吴荣华笑着说:“我记得当时看的是一部西片,叫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歌舞片)什么的,故事好像是讲美人鱼还是游水的……重要的是,当时看戏的人很多啊。”

那次的看戏经验,进一步加强吴荣华对电影业的信心,认为电影业是很有潜质的生意。所以尽管他对电影业一窍不通,还是决定拿出两万多元,与朋友一起将繁华世界的露天剧院重新改装成“胜利戏院”,经营起电影业生意。

吴荣华表示,当年胜利戏院的屋顶是用锌板盖的,周围四面墙破落苍白,戏院内不设冷气,与现代戏院相比非常简陋。

可是他没想到电影的魅力竟然这么大,即便是一家“简陋”的戏院,每天依然吸引许多人来看戏,有些人甚至连夜排队买票。

“想想也是有趣,当时电影院放映的大多是西片,很多人都不懂英文,虽然他们看不懂但还是照样看戏。这或许是因为当时大家的生活简单,没有什么娱乐和消遣活动。毕竟看戏便宜嘛,五毛钱一张戏票,就可以坐在那里看两个钟头的戏。”

的确,越苦闷的生活越需要一些娱乐调剂。吴荣华的电影院开张营业后,生意蒸蒸日上。朋友赏识他长袖善舞,找他投资繁华世界另一家戏院——“快乐戏院”,使他的电影生意进一步扩大。

但在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片源短缺。

电影业步入巅峰

原来,吴荣华所拥有的电影院属于二轮戏院,也就是市区外的戏院,通常放映一些已在市区演过一轮(首轮)的电影。由于一些片子观众看腻了,他必须寻找新片源。

在寻片之际,吴荣华的好机缘又发挥效用了。有一天,一名女艺人无意中来到吴荣华的办公室找一个朋友,并跟吴荣华聊起她想到香港拍戏,但担心戏拍不成,白费机票的事。吴荣华听了,不但赞助女艺人的飞机票,更顺利取得女艺人所拍摄电影的放映权。

这个女艺人,正是后来红透港台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厦语片皇后”庄雪芳,她所接拍的多部厦语片如《天涯歌女》《喜相逢》《野赤查某憨男子》和《龙山寺之恋》等,都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电影。

由于厦语片的成功,吴荣华开始将目光投向香港和台湾市场,积极采购华语和粤语电影。其中,他曾代理吴君丽、胡枫、萧芳芳、张英才、邓碧云和丁兰等多名影星的电影,还邀请当中一些影星前来登台宣传,同观众见面。

与此同时,吴荣华也将自己的电影院线“升级”,在1966年大胆地以140万元顶下了位于市区的光华戏院(现莱佛士酒店光华剧院),使到他采购的新电影得以在市区首轮上映。

吴荣华表示,未有光华戏院前,他要找市区戏院安排映期时,往往要低声下气,每天电影院打烊后陪着他人打牌喝酒,对方才勉勉强强答应放映要求。

年轻时,他会比较意气用事,誓要脱离这种看人眼色的处境。如今事过境迁,他已然释怀。“做生意,应该和睦相处,不应过于小气,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

倒是跟影星的接触,反而让他最具戒心。他坦言,电影圈充满诱惑和陷阱,因此除了与片商谈生意,他都尽量避免与影星接触。

嘉华院线崛起

冲击多个院线

上世纪70年代,吴荣华的电影事业迈向高峰。他看准组屋邻里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大巴窑设立了戏院,是最早进军组屋区的电影院线。

之后,他投资位于加冷的文华戏院,并参考泰国电影院做法,将戏院座位排列改成类似体育馆般具有倾斜度的设计,为后来的戏院开户先河。

他也在金文泰、宏茂桥和新达城等地点开设新戏院,进一步扩大戏院版图,使到荣华机构在本地市场建立了一定的地位。

1994年,吴荣华还成功地将荣华机构在新加坡上市,成为本地首个上市的电影业者。

然而,在吴荣华期待攀上另一事业高峰之际,本地多个电影院线却因嘉华院线(Golden Village)的崛起,而受到巨大冲击。单影厅电影院数目迅速减少,许多老字号戏院也不得不跟随潮流,把戏院改成多映厅,以保持竞争。

再加上上网下载电影或线上观赏电影蔚然成风,观众对先进科技的音响系统和放映机的要求提高,不仅加重电影院线经营成本,也提高它们的投资风险。

电影还是会有人要看

谈起电影业这些年的变化,吴荣华感慨地说:“以前戏院是越大越好,看电影人潮可达千人。现在戏院转向多影厅,戏院设备更先进了,但看戏的感觉却跟以前不一样了。”

他接着说:“电影还是会有人要看,但电影业却越来越难维持。”

事实上,电影院线起家的荣华,如今仅剩金文泰的“华声戏院”,它正在改建成一站式休闲中心,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幕。而集团的大多盈利是来自福康宁酒店(Hotel Fort Canning)、高尔夫球场、乡村俱乐部和房地产等业务。

吴荣华约10多年前已逐步将公司业务放手给他四个孩子处理。荣华机构也在2008年,通过一项反向收购,以6亿7500万元脱售给日本生物医药公司Transcu。

人生如电影充满偶然性,电影业其实也如人生般充满不确定性。

从电影院没有冷气但依然天天爆满的年代,发展到今天观众从电影院售卖爆米花口味、座椅舒适与宽敞,及先进音响系统等来决定是否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年代,吴荣华看透电影业的起起落落。对于自己建立的荣华院线能否回复昔日繁荣景象,他其实也不太在意了。

他以豁达的语气笑着说:“我是无所谓,反正人走了什么都管不了。孩子能守住(荣华)就好,不能守的话,他们就只好自己求生存咯。”

吴荣华答问录

问:促成你今日取得成就的主要性格特点有哪些?

答:我对电影业的兴趣,促使我坚持了50多年仍不放弃,一直走下去。对我来说,电影业充满许多乐趣,而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戏院外排着长长人龙,戏院内则坐满了观众,以及大家看完戏离场的满足表情。

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这个人应该是何亚禄(Ho Ah Loke,音译)。他与国泰影业机构创办人陆运涛曾合作创立国泰加里斯制片公司(Cathay-Keris),拍摄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马来影片。在电影业方面,他可说是老前辈,给了当时我这个电影业新秀许多指导,包括如何经营戏院、选片和排片等。他也时常支持我,给我鼓励,叫我不要放弃,要一直努力做下去。

问:在勤俭致富的过程中,最大的牺牲是什么?

答:我最大的牺牲或遗憾是,年轻时一直忙着打拼,以至失去机会去一些我想去的地方旅游。像我活到90多岁了,也只去过台湾、香港和日本等寥寥几个地方,连上海或北京等中国城市也不曾去过。现在我老了,行动不太方便,更不太可能去这些地方了。

问:对于想创业致富的年轻人,你会给予什么忠告?

答:比起我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少了肯吃苦的拼劲,不再像以前一样会埋头苦干,只想要一步登天。当然,我也不希望现在年轻人像我们以前一样,从早忙到晚,他们应该有更规律的生活。但如果他们不求上进,每天只想着吃喝玩乐,那我就不太赞同了。


文汇传媒 版权所有 (http://www.whb.com.cn)
  分享到:
频道推荐
图片新闻
频道48小时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北京证券网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 2014 Beijing Stock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合作伙伴: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