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自1月份上涨0.8%的逾五年低位,小幅回升至1.4%,重回“1时代”。今年前两个月CPI同比平均涨1.1%。
分析人士多认为,这主要归因于春节因素的影响,并不意味着通胀下行风险明显缓解。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的必要和空间。
另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推动下,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跌幅继续扩大,跌幅为4.8%,创下2009年10月来新低,并把创纪录的连跌时间延长至36个月,也反映中国内需仍较低迷。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2月份受春节因素以及翘尾因素影响,CPI有所回升,估计下个月仍会保持在同比增长1.3%至1.4%左右,而PPI的持续下降且跌幅扩大显示制造业的冬天还在继续,经济下行压力仍大。”
他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的春节都集中在1月和2月,因此季节性因素往往成为扰动经济数据的主要因素。若仅从物价数据看,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松动的条件,毕竟经济冷、物价涨幅低,但从近期公布的PMI等先行指标看又有反弹迹象。因此一季度的经济形势会成为政策是否松动的重要标。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2月CPI环比上涨1.2%,较1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PPI环比下降0.7%,降幅比前月收窄0.4个百分点。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0.9%。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称,节日因素影响CPI环比同比涨幅双扩大。春节期间,鲜活食品需求增加,价格大幅上涨;且2月正值春运高峰,出行人数增加,交通、旅游价格上涨明显。
展望未来,华侨银行分析师谢栋铭说,3月CPI将进一步走高至1.5%。未来几个月将出现1上2下的局面,1月0.8%的读数可能是上半年的低点。
另一方面,市场认为,为抗通缩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央行未来可能会再次降息降准,且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有望加码。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防通缩仍是现阶段主要政策着力点,今年还会有两次降息,五次降准。
彭博社在3月2、3日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经济分析师预估,中国央行在今年4到6月间,将会减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分别为2.25%和5.10%。
中国政府上周在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今年通胀目标定在3%。摩根大通驻香港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于数据发布前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3%被看作是上限;当前的低通胀环境将为能源价格改革及货币宽松政策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