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周把今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设定为7%左右后,瑞银与澳新银行昨天均表示,维持他们对中国GDP增速6.8%的全年预测,但强调达标面临不小的挑战。
瑞银中国首席分析师汪涛昨天在媒体电话会议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速达标需要宏观政策放松来支持,也需要提速一些改革措施。李克强上周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释放出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步伐会加快;同时,货币、财政与房地产政策会适当松绑。
澳新银行昨天发布报告预测,中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料可达到7%,但下半年或降速至6.5%。瑞银汪涛也指出,7%仍是一个较高的增速,也是政府作为预期管理,给市场和企业释放信号,并暗示政府会在需要时动用一些政策手段做好区间管理。
另据路透社昨日报道,另外,市场对于“7%左右”的解读,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这是增长的底限,也有人认为已经是增长的上限。
界定7%的目标是经济增长上限的机构认为,灵活性提高的货币政策将更加宽松,而宽财政将继续发力;相反,界定其为下限的机构则判断,未来稳增长的政策放松力度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招商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谢亚轩说,中国就业问题很复杂,不仅有新增就业,还有结构性的就业问题,以及传统周期部门的失业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不同将引致对经济增长的不同看法,因此才衍生出对经济增长目标7%左右的不同解读。他说:“这个判断的不同涉及到的是对政策背后的逻辑判断,说到底是对就业形势的判断不同,有人觉得7%就够了,有人觉得7%还很难达到目标。”
就业压力下降
中国浦发银行的报告就认为,2014年中国GDP仅增长7.4%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高于政府制定的增长1000万目标,显示政府“稳就业”压力下降,提高了对经济下滑容忍度,“我们理解这是政府在2015年顺势将GDP增速下调至7%的重要原因。这也意味着‘稳增长’需要的政策放松的力度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但界定7%为经济增长上限的机构观点则背向而驰。华融证券报告指出,中国2015年实现7%左右的GDP增长有一定难度,上半年压力较大。
汪涛昨日表示,中国经济今年下行压力仍将主要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它不仅削弱房地产自身的投资热度,还会对矿山、钢铁、水泥、建筑、机械、家电等诸多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并会减弱消费、拖累工资收入等。倘若再加上很多重化工行业本身已需面对消除产能过剩的问题,房地产行业调整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容小觑。
然而从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府在铁路、城市管网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力度有所加大,油价和能源价格下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消费国来说还是有利。
汪涛指出,美国经济复苏及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将可保持外需强劲,使中国今年出口有恢复性的增长,抵消由房地产下探导致整体经济下跌的影响。
房地产政策松绑方面,汪涛表示,今年的工作报告已没有了往年诸如严控投机等一些字眼,而是把重点放在支撑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上,认为今年晚些时候,政府或会调低按揭(抵押)贷款首付的比例,首套房从30%降低到20%,二套房贷款也作出相应调整。
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新起点
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调低了经济增长目标,与之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消费、M2以及CPI等各项增长目标普遍下调,财政赤字目标略高于去年的2.1%,但低于预期。
分析认为,“告别速度”已经被视为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起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的时候,政府将试探经济保持稳定的底线,并力图走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木。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撰文指出:“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左右,表明宏观政策的重点将更多转向结构调整,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此同时,因为内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经济增长趋势还在探底过程中,要达到全年7%的增长目标,客观上也要求宏观政策需要更为积极。”
华泰证券报告也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可归纳为“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契合”,在大力推进结构化改革的同时,稳增长力度不减,经济增速下调,为调结构留出足够的空间,也减少了保增长的压力。
“稳增长必须继续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华融证券报告指出。
谈及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改革提速信号,汪涛认为政府报告对改革的着墨较多,例如简政放权,缩减政府投资核准范围等一些利于增长的改革举措会加快,金融和对外开放方面的战略也较多;反腐对经济长期增长是正面影响,减少了资源浪费和错配。
相对而言,国企和土地改革速度则不会比往年快,瑞银预期今年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国企资产重组,原因是这部分改革难度大、牵扯的面比较广,争议性也较大,很多地方还没有形成共识,更多的是采取一些试点,而不是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