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炘外表温文儒雅,骨子里却流着敢冲、敢争的血液,勇于尝试不同的事物,挑战自己的极限,使他成为福特六和汽车公司在台湾设厂40多年来第二位本土总裁。
“我不是一直跑在最前端的人,只是较晚成熟的人”他开玩笑说:“我30岁以上是当做零岁开始。”
台湾眷村子弟出身的他,家境并不富裕,念中学时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他朝此目标规划,拿到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毕业时却遭遇美国景气不佳,遂返台谋职,当时他的银行存款数字是“零”。
为了养家糊口,范炘到福特六和汽车公司面试,由于所学和汽车没什么关系,他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但他下定决心从头学习,这让他从采购、财务乃至管理都奠下扎实的底子,他后来还主动请调至欧洲和中国大陆工作,对跨国企业的文化沟通与做事方法有深刻的体会。
“未来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字——梦”,范炘1月30日出席“2015天下经济论坛”,描述未来“行”(交通)的世界时,开宗明义就这么说。他在当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介绍福特六和公司愿意进行各种实验,勇于发掘创新可能性的文化;而他自己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充分证明一个人只要肯学、愿意钻研,就可发展出的能量。
汽车领域从头开始
说到当年从美国修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回台湾,“学非所用”,在汽车领域里从头开始的心情时,范炘形容:“先前的环境较单纯,到企业工作则是一片空白,我是抱持学习的心态,一开始不懂,带着研究的个性,愈不知道就愈想知道,愈学愈发觉有这么多可以学,当你不断学习,才领悟到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这些话,永远看不到边境,但愈来愈精采,就愈想往前去挖,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贡献。”
范炘进入采购部,才发现采购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很多人以为采购形同去菜市场杀价,但在美国有专门的采购学院,要学习如何谈判,要做什么准备,得深入了解一家供货商的财务报表,清楚它的强弱项、未来的技术(优势)在哪里,才能好好与它谈判,研究完一家厂商,就如同纽约华尔街的分析师,除了工程、财务、谈判等,还有各种知识。”
带着科学家求真求知的精神,范炘在福特不同领域积极探索,扩展视野,增长见识。他表示,福特是一百多年的公司,有很多的系统,如同一个大图书馆,“你就是挖嘛!看你有多大能力去挖出来、去吸收,愈吸收就愈觉得永远有吸收不完的东西”。
范炘谦称自己没什么耐性,福特公司让他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历练,“刚好个人和公司的特质蛮接近,他可以容忍我,我也可以容忍他,愈待就愈有兴趣,公司也给我不同的选择让我去发展,就这么一路走下来。”
福特开放的态度和鼓励员工求新求变的信念,更让范炘如鱼得水。他说,西方或美式的公司比较鼓励大家勇敢说出自己的主张,提出有创意、新颖的想法,一般台湾或日本大型公司大概很难接受这种作风,但福特这种大公司有很大的容忍力,如果有人提出好的创意,它会不吝称赞:“哇,好棒!”
“那么大、那么久的公司也有自己的规矩,要改非一朝一夕,但它是有意愿去改的,这就非常难得,表示这家公司有自省能力,不会自满,可以自我成长,也鼓励员工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公司和个人成长所必须的。”
“在‘One Ford’的概念下,如何落实到process、communication(作业程序、沟通)?福特是个很大的战斗群,有好多艘航空母舰,思想那么复杂,大家一致想要把事情做好,出了问题,立即互相支持协调,这是个团队工作,这方面福特做得蛮好的”。
先后在美国、欧洲和大陆生活的范炘,对跨国企业的文化差异感受很深,因此,他特别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他认为,沟通是一个挑战,最怕大家都隐藏自己的想法,像中国人和日本人最容易起冲突,因为他们比较不愿表达意见,彼此猜来猜去,容易产生误会,“如果是在开放性的平台,沟通反而是好的动力,有问题先讲出来,有好的点子更好,自己去反省、自我成长,容忍内部的革新”。
“绝对不要用一个刻板印象,去对待公司所有人,而且要很小心,我后来一直提醒自己,做事一定要确定对方清楚了解。”
他还强调,派驻在国外绝不能有过客的心理,“也许你在当地可能有两、三年,(但)如果有过客心态,就不易融入当地文化,把自己当半个观光客,不只沟通有问题,积极度也不够;另外,有的过客心理是亟欲在短期内拿出成绩来,常常为了短期利益,反而伤害长期的利益,若能settle down(安下心来),甚至抱持成功不必在我,可能在我任内三年都没有成绩出来,但后面可能如何如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忧心台湾优势流失
对于现在年轻人常感叹薪资过低或机会太少,范炘以过来人的经验表示,“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到他的特长,不管是哪里的年轻人,整个大时代的变化,不是自己关起门来,自己说没事就没事”。
他以台湾为例说,年轻人想让台湾更好,关心乡土固然重要,“但他们关心台湾,是关心现在还是关心未来?例如世界正在进行区域性的经济整合,如果台湾周边的国家都走了,台湾没有走,最后台湾就被丢在那个地方,那前人的努力皆付诸东流”。
身兼台北市美国商会会长的范炘,对台湾优势的流失有些忧心。他说,台湾的文创和科技可能还领先个五年、八年,但“世界变化很快,竞争是避免不了的,只有正面去面对,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要如何去做?这个态度必须很积极才行,要勇敢去看外面,也许最后选择在本地工作,但心态必须有清楚定位”。他很佩服台湾父执辈的企业领袖,有些人连英文ABC都不懂,就拎着皮箱满世界跑。
他建议年轻人不要害怕站起来反叛,反叛不等同造反,“坦白讲,台湾缺乏的就是冲撞的精神,不只要在内部冲撞,更应该去冲撞外面的世界,去找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