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长达数年的下行周期,因此加码基建投资对于支撑内需十分重要。
但是,作为基建投资的主要执行者,地方政府面临着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的挑战;而且在新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下,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融资的能力将严重受限。 很多投资者担心,地方政府融资困境不仅会导致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也可能会激化地方债务融资压力,给金融系统带来严重风险。
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料将减少三分之一
我们预计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降幅可能高达三分之一,从而显著削减其实际可自主支出的资金,规模约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此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可能只是以往融资平台举债规模的一半,这又带来规模超过GDP的1%以上的融资缺口。
考虑到地方政府层面缺乏偿债能力、以及今年基建投资需求高于2014年,对应的潜在融资缺口规模可能要大得多。
上述令人担忧的估算结果是基于如下假设:银行不会继续对到期地方债务进行展期、融资平台被禁止新增债务规模,新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效果不佳。
不过,与这些假设相反,我们预计中央政府将采取务实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虽然PPP可能不是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和融资自律的最佳方法,但是我们认为PPP最终将有助于引入企业资本(包括一些符合要求的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参与基建投资。
我们还预计,一些原有做法将在未来的一段过渡时期内继续推行,例如展期到期地方债务、允许融资平台为现有项目融资等。
此外,我们预计2015年中央政府及政策性银行将增强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支持。
最后,我们预计重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将有助于减轻整体偿债负担。
虽然我们预计政府将采取务实做法,并不会骤然大幅削减地方政府融资,但我们的确认为第一季度、甚至在201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融资和基建投资都存在下行风险。
正式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要到今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后才会开始,PPP模式的具体细节仍在设计中。
同时,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可能会阻碍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
因此,我们预计2015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放缓,再加上房地产建设活动减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减弱。
3月两会(人大和政协会议)结束后,我们预计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政策不确定性降低,这将推动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基建投资和GDP增长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