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银美林报告指出,1月份CPI和PPI数据下滑幅度均出乎意料之外,石油价格下滑是主要驱动因素,此外还有国内需求疲软和气候温和等等因素。预期政策将继续宽松,今年上半年降息、以及今年将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的可能性高。
(北京综合电)中国今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变动联袂俯冲至逾五年低点,与外贸数据一道印证中国经济正面临需求乏力、通缩风险加剧的困境。
分析师认为,这为中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空间。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1月CPI同比上涨0.8%,较上月大幅回落0.7个百分点,创2009年11月以来低点;这是CPI同比涨幅五年来首次跌破1%。从更能反映价格近期变动的环比数据来看,1月份CPI涨0.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非食品价格持平。
1月份,PPI同比下降4.3%,降幅较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PPI环比下降1.1%,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当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2%,环比下降1.3%。
截至2015年1月份,中国PPI月度数据同比下降的持续时间已增加到35个月。PPI月度同比数据上一次出现增长还是在2012年2月。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说,1月份CPI同比涨幅之所以出现0.7个百分点的回落,主要受到三方面影响。
一是气候因素致使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月份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摄氏1.9度,受此影响鲜菜价格从去年12月份上涨7.2%变为今年1月份下降0.6%。此外,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同比涨幅也出现回落。
二是春节错月因素。去年春节在1月份,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多,抬高了今年1月份的对比基数,致使C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
三是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降幅分别比上月扩大7.1和7.3个百分点,导致CPI涨幅回落约0.07个百分点。
另外,余秋梅指出,PPI降幅扩大主要是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较多所致。受国际油价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今年1月国内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降幅加深。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四个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合计影响PPI下降约2.8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65%左右。
美银美林报告指出,1月份CPI和PPI数据的下滑幅度均出乎意料,石油价格下滑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此外还有国内需求疲软和气候温和等因素。预期政策将继续宽松,预期今年上半年降息、以及今年将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的可能性高。
IHS分析员杰克逊(Brian Jackson)则在报告中表示,对于大多数工业行业而言,通货紧缩的情况并不严重,反映轻工业受商品价格影响有限。事实上,中国的重工业已经历了几乎三年较严峻的通货紧缩,而轻工业继续每几个月在价格上涨和下滑之中徘徊。因此,刺激政策仍有回旋余地,预期当局将继续使用温和的刺激政策以支持就业,减少经济波动,而不是采取如2009年和2010年一样力度大的刺激政策。
另据路透社报道,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通胀数据一方面显示通缩压力加大,一方面显示总需求疲弱,宽松政策的空间已经相当成熟,”应当跑步放松政策,加快降息节奏,刺激信贷和消费需求,且应为对称降息,以提高银行放贷的动力。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表示,尽管有春节错位等不可比因素影响,需要结合1至2月来看,但剔除之后能确认经济还是呈现通缩加剧的态势。“稳增长还应继续发力,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拨付,降息以及加快项目审批、继续扶持房地产等措施,来稳定增长,避免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恶性螺旋。”
彭博社报道,澳新银行刘利刚和周浩在数据发布前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通缩风险增加需要央行加大政策宽松力度来应对,这只是有效政策宽松周期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