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在美联储正式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准备转向加息周期之时,人们广泛猜测的欧洲版QE也终于要接踵而至了。1月22日,欧洲央行宣布每月600亿欧元的大规模国债与其他债券购买计划,启动全面量化宽松。这一购债规模超过了此前市场的预期,显示欧洲央行正在进行一场豪赌。
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央行的目标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欧元区。在过去的两年里,德拉吉掌舵的欧洲央行通过直接货币交易(OMT)、降息、存款负利率等方式刺激经济,使欧元区暂时摆脱了解体的风险,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经济复苏势头一直不牢固,并没有离开悬崖很远。近期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欧洲又出现了迫在眉睫的通缩风险。正是在此情况下,也许经过深思熟虑,欧洲央行祭出了火力更强的武器,以避免步日本后尘,跌入“失落的十年”。
当然,欧洲版QE目前只是一场尝试,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对其作用都在保持怀疑,尤其是历来担心通胀风险的德国对欧洲央行的行动持很大的保留意见。应该看到,欧洲的问题远比日本和美国复杂,因为欧盟是个复合体。单一货币与各国相互不同的经济形势与政策需求,是欧元区面临的深刻挑战,而各国经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会让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美国版QE的相对成功,不一定能直接复制到欧洲,欧洲央行的行动只能是无奈之下的尝试。
有识之士指出,欧洲经济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深入的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也有人担心实行QE相当于服兴奋剂,会削弱各国政府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但事实上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不一定相互妨碍,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结构性改革总是痛苦的,会带来一些群体利益的牺牲,假如没有货币政策的支持,没有总需求状况的改善,欧洲经济长期低迷,那么即使是方向正确的结构性改革,也可能因为得罪人而无法得到认可,而QE可以为结构性改革争取到更大的空间。
让欧洲经济走出低谷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去年3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党派出人意料地异军突起,而极左翼政党近期又在希腊大选的竞选中掌握领先优势。如果欧洲在政治上继续两极分化,不仅会带来社会动荡,而且可能直接影响欧元区的生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QE是在拯救欧元区本身。
中国和欧洲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中国应该乐见欧洲的复苏才对,因为这可以保持中国产品的外部需求,给中国向着新常态的调整与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球化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应该支持欧洲的QE尝试取得成效,并通过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重新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