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3日闭幕。这次会议仍然延续高规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14年,中国实现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但是会议强调,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
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过去农业发展,存在粗放增长的问题,为了保持总产量的连增,付出了巨大的政策代价和物质投入成本,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可持续的。
魏延安说,在十一连增的节点上,确实要思谋一些深层次问题,用好这一时间、空间窗口。比如,由注重农业单一增产向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由分散经营主体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单一支持保护政策向兼顾公平力求效率转变,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国际市场的调节作用等。
今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重视消费、投资。“三农”领域备受重视。会议要求,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投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农村消费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魏延安举例说,仅以电商为例,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将达1800亿元,2016年将增长到4600亿元。
至于新型产业形态,魏延安认为,在农村不仅是渗透到传统产业之中,而是深刻的影响与再造,甚至是催生农村新的产业,把盲目的生产逐渐转向依靠市场来定位,还带动了配套的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这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五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
据媒体报道,2011年,中央财政全年对三农的投入首次达到一万亿元左右。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4576亿元,重点是“三农”投入,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以及安居工程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中国社科院农业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除此以外,中央对于三农的投入,还包括财政部直接主管的农村补贴,社保投入,总计加起来几年前就超过了1万多亿,预计今年仍将在1万多亿。“中央财政收入6万多亿,其中1万多亿投入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