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移动工具开发商猎豹移动CEO傅盛一边忙着努力冲刺IPO,另一边忙里偷闲,亲自带队做了空气净化器。
10月30日,这款名为“豹米空气净化大师” 进入公测期,售价998元。
在猎豹移动之前,空气净化器早已是一片红海,从国内外传统家电厂商到互联网公司,再到大量创业团队,纷纷瞄准了这一巨大的市场“蛋糕”。
但一面是市场的火热,另一面却是行业乱象频生。处于发展初期的空气净化器行业目前面临着行业标准缺失、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虚假宣传等各种“顽疾”。对于突然杀入的猎豹移动而言,站在软硬件一体化的“风口”,能讲好硬件的“故事”吗?
猎豹“不务正业”?
为什么一家移动工具开发商,要“不务正业”去做净化器?
“我是灰尘过敏性鼻炎患者,空气不好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打喷嚏。”傅盛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那个时候他花了不少精力给自己选择空气净化器,但问题来了。
“首先,品牌实在是太多了,不知道怎么选;第二就是空气净化器特别贵,有的进口品牌上万块,好一点的国产品牌要好几千块,还要每一个房间买一个,但还是不懂如何挑选一款有效果的空气净化器。因此,豹米诞生的初衷就是希望用互联网思维为用户做一款可信赖、高性价比的空气净化器。”
很快,在今年年初,傅盛为猎豹IPO做准备的同时,自己带队跑供应商、找设计师,找做起了空气净化器。
“在美国纽约准备IPO时,有时晚上还要和设计师打电话讨论外观,在制作有难度的时候,几乎投产不了,差点重换一台,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工厂能够把它生产出来。”傅盛对记者说。
跨界去做净化器,在傅盛看来,也是基于市场空间的看好,和对技术难度的判断。
因为雾霾问题,整个空气净化器市场正在爆发性增长, “但它也是稀缺经济形成的暴利产品。是在这个情况当中,特别是一些小厂商完全就在卖概念,它们大概会有十几个产品供你选择,各种不同外观、型号,只要选好,贴上不同的品牌,就是一个空气净化器,成本大概在一两千,在市场上卖四五千,甚至六七千。我看过一个国外知名品牌,整个的采购成本也就是一千多两千,卖六七千。而且到空气不好的时候,供不应求,还要托人才能买得到。”傅盛说。
而从技术难点来看上,傅盛告诉记者,空气净化器核心是滤网本身的效率和效果,当然还有周边一系列像电机、空气探头。“这个想清楚了,从整个生产上来说不会像手机那么复杂。”傅盛对记者说.
在空气净化器最核心的滤网方面,豹米采用了美国3M公司的HEPA滤网及长效椰壳活性炭,并针对中国空气污染现状重新定制,拦截PM2.5、甲醛、二手烟、TVOC、花粉、尘螨、细菌等空气污染物,去除率高达99%。
此外,豹米搭载了德国主动式激光探头,这种探头的独特之处在于还能监测空气湿度、温度甚至是异味,并且精度堪比国家检测机构的万元探测仪。
具备“互联网基因”的豹米还内置了智能芯片,用户能够通过WiFi和配套手机APP连接,随时随地操控,并实时查看到家中的空气状况。
站在软硬件一体“风口”
和小米的市场打法类似,傅盛对记者说,豹米并不打算靠硬件来赚钱,初期以接近成本的价格亏本销售,未来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
事实上,在今年年初,傅盛曾找到雷军交流做空气净化器,当时雷军称小米空气净化器也在计划之中。
傅盛认为,不管是软件、硬件,还是软硬一体的产品,本身都是对用户心理需求的判断和把握,在这一情况下,根据现有的资源完成产品的塑造,思路都是一样,“但做硬件有一点不同,它有一条线叫成本,一条线叫做原件,成本是划了一个框,让你很多的东西在这个框内做选择,然后原件是另外一个纬度,它不会把你想得所有东西要做出来,所以你有时候要做妥协。”
对于自己选择净化器这样一个远离互联网的领域,傅盛的说法是,“在大家很需要互联网思维没有贯彻的行业里做这个产品,其实比较顺势了。”
但从产品来看,空气净化器似乎很难与猎豹目前核心产品产生协同效应。
“不需要协同。”傅盛如是回应,“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和搜索怎么协同,马斯克的火箭和特斯拉怎么协同,你有时候就想做一点事情觉得挺酷的,对这个世界有一种贡献,这是最好的选择。”
而在打出性价比旗号后,豹米空气净化器的产量如何,是否出现饥饿营销?
傅盛对记者表示,所有的硬件都必须有产量把控,10月份豹米的供货也不会太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净化器不像手机,整个的采购链条很长,“比如说手机可能整个下单三个月的时间才生产出来,所以对市场有时候会缺乏判断;或者说判断不够好的时候,产能跟不上,的确供不应求。”
“但如果用户需要,我们产能扩大应该比手机要快。”傅盛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