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席卷中国的雾霾剥夺了人们避开重灾区的希望,同时激发了治霾的商机
“发空气的财很时尚而且不难,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只要你能让消费者明白你能干什么”
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受不了北京的空气质量,在2013年10月份逃回了上海。然而,刚过两个月,上海PM2.5指数就飙过了700。我几乎又能听到她坐在我身后时那不断擤鼻涕的声音。
如果张凌认识她,一定会向她推荐Blueair的空气净化器——他此前都是这么做的。张凌是一名归国创业者,组织创办的瑞典归国同学会正在扩大成为北欧归国同学会。由于结识Blueair高层,在2013年年初北京出现雾霾之后,他偶尔组团以低于经销商的折扣价格购买空气净化器。这些顾客多是张凌熟识的朋友。据他透露,2013年自己在北京地区经手的Blueair货款已达180万元人民币(按Blueair的产品价格计算约合200台),上海还有大约200台未经结算。目前,他已正式成为Blueair的销售商。
Blueair是一个瑞典空气净化器品牌,2006年前后进入中国,目前在家用电器市场风头正劲。“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Blueair的主要顾客是外国友人和从国外回到国内的高端人士,”Blueair中国区总经理李开玖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近年来增长非常迅速。”在张凌看来,Blueair的走俏一方面因为品质本身,另一方面“美国使馆给它们做足了广告,听说2013年他们买了三五千台给中国内地员工在家里用”。
雾霾推动的不只是空气净化产品,还有空调、风扇和加湿器。中国语速最快的主持人华少每天站在北京的地铁里为一款本土品牌加湿器代言,广告词很好:“是时候跟雾霾天气说再见了。”
不过,根据Blueair市场部的数据,空气净化器普及率在中国仅为1%。这一数字在美国接近30%,日本则约15%。Blueair因此认为中国市场前景非常大,但也面临行业无标准、市场缺少培育、消费者对行业不了解等现状。
一些不愿花大价钱的人有其他妙计。一位名叫托马斯(Thomas Talhelm)的留学生在问答网站知乎上公开了他自制空气净化器的秘方:风扇+高效空气滤网。这两个设备仅需花费166元人民币。张凌评价说,如果买到好的空气滤网,这样的简易设备也可以达到品牌产品70%左右的功效。
令人难以忍受的雾霾还催生着其他各种生意。联合优斯(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监马鑫正在考虑综合身边资源为客户提供空气净化方案。“发空气的财很时尚而且不难,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只要你能让消费者明白你能干什么。”他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表示。
实际上,当前的中国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一样走在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相对高的增长速度,但此前透支的环境债务却逐渐显现。自1948年伦敦始见雾霾开始,英国在其间穿行60余载。
空气净化器等终端净化设备和方案都只是治标而非治本。想要最终扼住雾霾的脖子,还需要从源头开始。然而,中国一方面拥有庞大的污染存量,包括工业生产及发电设备、汽车保有量,以及冬季的燃煤供暖设施;另一方面还面临无法抑制的能源需求增量。
对于存量,除对工业生产及发电设备、燃煤供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外,国务院在2013年9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至2017年年底前全国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这对地方炼厂形成较大压力,也开发了商机。常新杰正物色一家公关公司来帮助他们维护与山东地方炼厂那些老板们的客户关系。他所在的丹麦托普索公司可以提供油品升级相关的工艺和催化剂。“2013年以来这块业务很有增长劲头,可这群客户和国有企业的人不一样,我们还不大应付得来。”常新杰说。
对于增量,英国的事实证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是来得最彻底的治霾方法,但所需时间久且经济成本巨大。根据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的观点,无论是在人均GDP、三产比例还是能源消费结构方面,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现阶段的中国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选择以天然气替代煤炭作为突破口。《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及,至201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自2010年的4%提升至7.5%。
“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不取决于消费,而是供给。”IHS集团中国能源研究负责人周希舟说。供给一方面来源于本土生产,另一方面依赖进口。在他看来,即便将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生产计算在内,中国的本土天然气产量也难在未来两三年内发生大的改观。至于进口,协议形式的管道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基本可以确定。因此,悬念更多存在于国际市场液化天然气的现货供给以及中国的采购积极性。
然而,上述计算中未能将刚被搅热的煤制天然气囊括其中。在暂停审批3年后,中国发改委在2013年年中一下开闸放出十余个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批文。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拟在建煤制气项目已多达39个,总规划产能约为1765亿立方米。这样的数字有些惊人,因为它是2012年中国本土天然气年产量的1.64倍。
“不要被数字吓到,”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员陈家仁提醒《商业周刊/中文版》,“最终真正能上去的,不见得那么多。技术会在过程中做选择,而最终市场会决定谁能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