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彼时,大众财险(现更名为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史带财险”)和太保产险成为抢得建立上海自贸区分支机构“头啖汤”的险企。如今一年已过,上海自贸区的保险业蓝图实现得如何?
对此,上海保监局表示,在中国保监会相继出台了八条政策和三项举措的政策环境下,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体系已基本成形,市场规则初步确立,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截至8月底,已有13家保险公司聚集区内,上海自贸区保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3.86亿元。
13家保险公司聚集区内
在各家保险公司争先恐后地在上海自贸区内“占位”的大氛围下,上海自贸区内的保险机构迅速聚集。
根据上海保监局数据,截至8月底,上海自贸区内已设立13家保险公司和1家外资代表处,保险机构数量占区内银证保三类持牌金融机构的15%。其中,产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4家;外资保险公司2家,中资保险公司11家。机构形态既包括传统的产险、寿险分支机构,又包括航运保险营运中心等新型功能性机构。
据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华泰航运保险营运中心作为第一家省级分公司已入区;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区内保险法人机构正式获批筹建;太平洋[2.60% 资金 研报]养老产业投资管理公司即将在区内开业;上海市政府积极筹划保险类金融要素市场——保险交易所入区设立;而中美国际保险销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等一批功能性保险机构正酝酿入驻上海自贸区。
此外多家自保公司、再保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中介等专业性法人公司正酝酿计划入驻上海自贸区,资本多元、业态完善和功能丰富的保险市场体系正逐步形成。
根据上海保监局数据,已经开展业务的自贸区保险机构截至8月末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3.86亿元。其中财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1.82 亿元;寿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2.04亿元。另外,截至2014年8月底,上海市共有64家保险机构为自贸区企业主体提供保险服务,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10.80亿元。其中财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9.47亿元;寿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1.33亿元。
那么这些区内的保险机构都在从事些什么业务,是否体现出了不同于区外的特色?上海保监局表示,随着机构的集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活跃,区内保险业务形成了“高、新、特”的发展特色。
具体来说,“高”是指高端航运保险业务蓬勃发展,已成为区内第一大险类。截至8月末,区内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共计3.45亿元,占产险机构区内业务保费之比高达36.43%,远高于同期上海市13.99%以及全国2.26%的比例;“新”是指自贸区内融资租赁公司、第三方支付企业、文化类企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与之相伴的新兴保险业务创新不断,目前已经推出了知识产权保险、文化产业保险、演艺保险、会展保险等险种;而“特”则指区内特色的离岸保险业务顺利起步。截至2014年8月底,太保产险自贸区分公司开展离岸保险业务1074.99万元,占全部业务的48.09%,其他保险公司也纷纷将离岸保险列为重点发展业务。
作为首批落户自贸区的史带财险,其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天然的国际业务拓展平台,离岸保险市场建设优势得天独厚。保险机构可以多渠道、多形式积极“走出去”,发展保险服务出口,吸引海外“中国利益”保单回流,拓展境外业务,提高海外投资比例。
而同时,新险种、新渠道拓展模式的尝试也成为区内保险机构的业务重点。史带财险就表示,自贸区公司还将作为史带中国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的基地,开发高端医疗保险等健康险业务。根据其官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其自贸区机构累计完成保费收入3019万元,其中意外及健康险业务就占到1760万元。
“顶层设计”持续推进
在过去的一年中,无论是保监会的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八项政策措施还是进一步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三项新举措,都为上海自贸区保险业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先行先试、简政放权”的政策环境。
在此基础上,上海保监局制定出台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备案管理办法》,将相关机构和高管备案均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完成。
同时,上海保监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区内非现场监管数据统计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航运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对自贸区保险创新发展和风险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而上海自贸区保险业的“顶层设计”也在进一步的推进中。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离岸保险税收问题被正式纳入自贸区税收政策研究框架,自贸区外汇保险改革步伐加快,资管公司设立自贸区子公司前景明朗,货运险电子发票即将破冰,而保险监管信息与自贸试验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以及国外自贸区自动通关平台已经对接,区内保险机构信用行为将纳入自贸区信用信息体系,包涵7大险种承保理赔数据的航运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也正逐步深化,将推动形成上海航运保险定价中心,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