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预算管理促进财政收支规范透明的相关意见。会议提出,要强化国库资金管理,唤醒趴在账上“打呼噜”的沉睡资金,引起社会强烈共鸣。
近年来,资金吃紧成为不少企业的难言之痛,极大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今,一边是企业“喊渴”,一边是不少重要资金仍然躺在账上“睡大觉”,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长期存在,加重了公众对资金使用的焦虑,也容易让人产生一些有关资金使用和管理可能需要“权钱交易”的不良猜想。
资金调配不出去,躺在账上“睡大觉”,很多时候与有关部门的工作作风有关。比如,有些资金在划拨方面,与相关项目的进度直接挂钩,如果项目没有达到一定阶段,相关阶段的资金就无法划拨,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是,也存在应该及时验收却迟迟不被验收,应及时划拨的资金难以及时划拨到位的情况。这显然与相关部门联动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关,而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问题。
还有一些重要的资金,长期不能得到有效使用,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以住房公共维修基金为例,城镇小区的业主在买房时,几乎都会被要求交一大笔公共维修基金,但真正要使用它却极其困难。《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动用住房维修基金,必须征得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尽管该办法同时提出,在维修基金划转到业委会名下管理以后,可简化这一程序。但实际上,很多小区根本没有业委会,而且要征得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的同意也特别困难,这就使得要真正使用公共维修基金维修房屋,只能是望梅止渴,最终结果是,公共维修基金躺在账上越睡越肥。
如果说公共维修基金是基于安全考虑,一定程度上尚可原谅,那么,医保基金报销节余问题,则在科学性上值得怀疑。据报道,自1999年以来,除2010年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都在20%以上,其中2001年的结余率更高达35%。如此多的节余,难道不能通过科学测算,适当降低职工的医疗报销起征点吗?有关部门竟在公开场合以医保基金报销应当有节余进行辩称,故意混淆“应该有节余”和“大比例节余”的差别,如何能服众?
管理制度严格甚至苛刻是一回事,但如果看人下菜碟,实在让人难以接受。长期以来,很多城市的住房公积金一度大量节余,但不少职工想提取时,却困难重重。而在这些城市的胡同、街道、地铁口等地,滋生出一批以给人提取公积金为职业的人。他们所声称的“内部有人”可以轻松提取,不知是真是假,但职工办事的“难”,无疑成就甚至助长了相关基金的沉睡和疯长。
资金长期闲置,还常常诱发某些人的非分之想,从而滋生腐败和“蛀虫”。2006年,上海发生闻名全国的社保基金大案,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祝均一收受贿赂,违规拆借社保基金给社会公司,一大批党政干部牵涉其中,涉案金额超过百亿元——上海三分之一的补充养老保险资金都被借给私人使用,想一想就令人不寒而栗。为此,重要资金不能让它长期闲置,否则很可能“让贼惦记”,从而沦为令人觊觎的“唐僧肉”。
综合来看,资金问题绝不只是财务问题,它还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纪律,以及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严格落实中央要求,加强相关资金的科学化管理,以便及时唤醒沉睡的资金是一个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才是问题根本解决的关键。对这个问题,急不得更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