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个月的等待后,“造船业白名单”终于出炉。
9月3日傍晚,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对首批入围《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公示,共有51家企业入围。包括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远、中外运等几大国资集团旗下船厂,以及熔盛重工、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太平洋、舜天造船、金海重工等一批知名民营船企均榜上有名。
这也是延续国务院去年出台文件要求化解造船产能过剩的思路。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9月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透露,目前海运运力总体过剩,特别沿海部分已经达到30%。
51家船企国资占多数
按照公示名单,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简称“《条件》”)的船企共有51家。到本月22日,这些企业都处在公示期。
根据这份名单,南北两船、中远中海中外运三大航企旗下企业都入围了名单,21世纪经济报道粗略统计,约有近30家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入围,占到六成。
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在行业人士看来,中小民营船企被淘汰出名单其实去年就已经有迹象。工信部去年配发的解读称,名单将为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支持提供依据,引导社会资源向符合条件的优势造船企业集中。换言之,政府补贴、银行信贷等都将向入围名单的企业倾斜。
而随着信贷资源和政府补贴向规模较大的企业倾斜,未来造船企业的订单对比也会更加明显。江苏上半年统计就发现,尽管订单增加,但大量订单集中在少数一批规模较大的船厂,而这种趋势还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