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湘鄂情而言, 快播公司的技术和团队无疑最有价值。
赵大伟认为,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在技术和团队方面,一般会通过两个渠道。“一种是体内孵化,一般就是招聘一些跨国公司的人回来,搭建信息系统,并且去带领团队。但这种模式往往会无疾而终,因为互联网公司的人进来以后,往往水土不服很难融合。另外一种是体外创新,内部出资源、出钱,去跟外部的互联网公司合资建立公司,做互联网创新的业务,然后再通过这种互联网创新的业务反过来去获得认可。这种方式我们讨论比较多,可能性也比较大。”
湘鄂情的做法是将两种方式进行了结合。合资成立深圳爱猫,再通过深圳爱猫去挖人才,建团队。只是,即便是团队已经就位,湘鄂情能否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背景,借由快播旧团队向大数据的转型成功,并且在短期内见成效则不得而知。作为上市公司,湘鄂情若想摆脱“披星戴帽”被*ST的命运,要在两年内实现盈利,孟凯的压力不小。
“核心的问题是企业家的认识是否到位”。对于湘鄂情转型大数据能否成功,赵大伟认为这是关键所在。
孟凯的生死抉择
转型势必是孟凯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生死抉择,这关乎湘鄂情能否保住上市公司这个壳的关键。如果从他1994年在深圳蛇口区开办第一家餐馆算起,到今年正好20年了。而从1997年正式打出“湘鄂情”的牌子开始算起,湘鄂情的名号跟着他也已经17年了。
与2009年湘鄂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餐饮第一A股,而现在的湘鄂情的确有问题。
从湘鄂情2014年第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绩有所回暖,3亿元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9.75%,净利润额从去年同期亏损7200万元,到如今净利润为1000万元,实现了114.19%的较大增幅。
然而,湘鄂情的手头并不阔绰。从其一季报显示,货币资金仅9288万元,短期借款却有2.2亿元,负债合计14.6亿元。
因而,摆在孟凯面前的不只是扭亏为盈那么简单。无论是进军大数据领域,还是坊间传闻要收购快播,孟凯都需要大笔的钱。
尽管此前湘鄂情曾公告称,拟募集资金36亿元,其中29.2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以拓展互联网业务。但该方案最终能否获得证监会批准还是未知数。
可见,即便是孟凯宣称转投大数据是公司的转型,但实际上,他面对的艰难堪比二次创业。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新媒体天使会创始人兼合伙人刘兴亮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做大数据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大数据思维,而不是一味地去跟风,觉得大数据好就去做。“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大数据,要跟自己的企业很好地去结合。”
餐馆起家的湘鄂情找到懂大数据的IT人才,显然有点困难。况且,现在大数据是刚起步的阶段,对传统企业而言更是刚开始。
“(做大数据)首先得有大数据的整理、收集,这是基础。有了大数据以后怎样进行大数据挖掘,要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以及人才储备,这很关键。特别是对一些不规则的数据怎么去用它。”刘兴亮如是说。
湘鄂情的“悲”情转型
转型大数据,并非是湘鄂情首次转型尝试。去年年底,湘鄂情曾向肯菲登特艾蔻控股有限公司、江苏中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发起了收购,同时还成立了合肥天焱生物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此进军环保行业,而其号称“餐饮+环保”的双主业经营路线日益清晰。
然而,面对2013年净利润亏损5.64亿元,大幅下挫788.86%的现状,湘鄂情又开始坐不住了。今年年初,湘鄂情以对赌协议的方式,相继收购了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公司和笛女影视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各51%的股权。湘鄂情进军影视行业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湘鄂情的转型并非偶然。从宏观环境来看,“三公消费禁令”对餐饮业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像湘鄂情这样处在成长期的中高端餐饮企业而言,客源在不断流失。湘鄂情也在去年一度关闭了13家门店。关店不足以解燃眉之急,转型成了必然选择。但湘鄂情的上述转型尝试并不被业界看好,一度被认为是“病急乱投医”。
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与其说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如说是其客户群体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可能是公款消费能力比较强的客户群体减少了。
该人士并不认为湘鄂情由餐饮行业向环保或者其他行业转型是明智的做法,他向本报记者表示,“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要么把其余的高端消费群体掌握住,比如发展高档消费是商务客源,要么进入档次略低的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可能做到两个市场兼顾。”
显然,湘鄂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环保、影视两个行业转了一圈之后,尽管其业绩有所提升,但从湘鄂情眼下的处境来看,显然是力道不够。于是,便上演了如今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转型大决战,告别餐饮行业,不惜以更名来表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