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深入分析了我国算力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023年可谓我国算力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人工智能发展对算力提出了新需求。这一年,从中央政策到地方多项政策的发布,护航算力高质量发展……算力作为新型生产力,正持续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2023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大模型、元宇宙、“AI for Science”、自动驾驶等技术场景应用,对算力产生巨量需求。
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发展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从高速成长期转入平稳发展期。但随着相关新举措的推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跑出建设“加速度”。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算力、运力、存力基础设施标准,聚焦6大领域重点打造算力应用标杆,着力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除工信部外,全国多地出台政策提出算力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算力使用成本,促进算力普惠,“算力券”频频成为了今年各地政策所提及的要点。今年1月,《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就提到“每年将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使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资源。”此后,上海、宁夏、苏州、北京、贵州、河南等地相继提出补助等一系列资金支持政策。
截至2023年8月,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算力规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
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表示,算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数据算力“卖水人”的运营商,优化算力布局的同时,持续推进算网协同,创新算力产品。
在数字基建方面,中国电信在“2+4+31+X+O”的天翼云布局基础上,构建“中心-省-边缘-端”的四级算力体系与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智能化的DCI网络,实现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的高效互联。全面推进天翼云能力提升,当前,天翼云作为国家云的框架已经成型。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布局覆盖了“东数西算”的枢纽节点,实现400G光网超长距离传输的世界纪录,建设亚洲最大的单体智算中心,并网十余家社会算力。中国联通打造了算力丰富、运力充沛、多云协同、算网一体的算力精品网,实现59个国家和地区海网通达,200多个国内城市的一市一池,提供连接+感知+计算+智能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在算力服务方面。创新算力服务产品,满足多样算力需求。今年,中国电信针对用户多样化算力需求,在业内率先发布算力套餐,提供“基础算力+算力连接+算法模型+算力安全”的一体化服务产品;推出“智能算力车”,满足客户数据不出域、灵活训练大模型的算力需求,做到全国调度、随用随到,安全有保障。广东联通发布了首个面向C端的算力服务产品——“联通算卡”,一个手机卡实现5G网络和算力网络一个账号,让广大用户一个手机号,一点入算。中国移动则丰富云XR、云游戏、虚拟数智人等多彩应用,拓展云手机等算力终端。
需求、政策、产业多重驱动下,我国算力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赋能,带动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具体表现为,以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大模型训练等新应用、新需求对算力资源的消耗大,需要稳定可靠的算力系统。
智能算力需求强劲增长驱动多方提升智能算力供给。据了解,中国电信在内蒙古、贵州、宁夏等地建设公共智算中心,上半年新增智算规模1.8EFlops,达到4.7EFlops,增幅达62%;中国移动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正在规划建设亚洲最大的智算中心;中国联通也在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积极布局智算项目。工信部年中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新建的算力项目中半数为智能算力。从市场规模看,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664亿元,同比增长82.5%。
《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到,到2025年,智能算力占比达35%。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璜认为,围绕“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智能算力成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竞争力。
政策引领,行动跟进,一系列举措将有力推进算力产业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算力规模超过3ZFlops(ZFlops指每秒十万亿亿次浮点数运算),至2030年超过20ZFlops,算力前景无限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