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在内外部挑战之下依然走出稳健、创新的步伐。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带领“中国制造”以更新的面貌走向全球。在芯片等领域,中国正在打破“卡脖子”的技术封锁。记者近日专访多位国内专家,分析2024年的中国经济如何寻找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刘扬声:芯片领域可以开辟新的赛道
“红海航道危机后,全球经济又乱了!”太和智库表示,正值红海航道危机发酵两周有余,航运巨头们被迫停航红海,给全球贸易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刘扬声表示,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经济下行,去工业化加速,而美国大规模撒钱,赤字预算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未来美国也将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经济实力将大幅削弱,因此欧美经济明年情况不会很乐观。他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今年经济能够有5%左右的增长率已经非常好,明年中国可以在汽车、“一带一路”以及芯片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汽车出口量为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以此推算,全年汽车出口量将跃居全球第一。新能源车继续担当增长主力军,前11个月,新能源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超过日本,并且远远超过德国、韩国,成为世界冠军。”刘扬声告诉记者,电动车在其中作出很大贡献,但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整个中国供应链已达到超高效率水平。不仅是电动车,传统燃油车也同样具备非常高的性价比。
刘扬声表示,最近在中东,看到阿联酋、沙特的大街上有不少红旗车,当地人告诉他,选择红旗的原因是“车长得像劳斯莱斯,价钱却连其1/5都不到,里面非常豪华,性能也很令人满意”。据他了解,长城、吉利等其他中国品牌汽车也开始在整个中东北非地区大规模销售,沙特、卡塔尔有不少中国车企设立展厅,很多车企正处于前期布局阶段。刘扬声认为,明年中国汽车出海可能会继续保持像今年这样的势头,“这是一件好事”。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刘扬声表示,过去十年,属于“一带一路1.0时代”,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增加了商品、人文思想交流,“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经济发展随之提速。东南亚的部分国家跟中国的产业链已经深度捆绑,基础设施的合作会加速整个东盟经济圈的融合。
刘扬声认为,接下来,“一带一路”将进入2.0时代,合作伙伴将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沙特政府今年宣布,在境内建立四个新的经济特区。刘扬声在中东最直接的感受是,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工业,布局“后石油”时代的国家发展路线。他们学习中国经验招商引资,想要大规模引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制造业,因为全世界最先进的供应链在中国,中国的技术、人才都是中东迫切需要的。“一些西方媒体总是在说中国崛起,我认为,不是中国崛起,而是亚洲崛起,”刘扬声告诉记者,“当然中国在核心,因为中国市场最大、供应链最全,亚洲国家都可以在供应链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路透社近日称,荷兰阿斯麦公司将优先向美国英特尔公司交付其新型高数值孔径的极紫外光刻机。据悉,每台新机器成本超过3亿美元,可帮助芯片制造商生产更小、更快的半导体。另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佳能公司的纳米压印技术有望制造2纳米芯片。
对此,曾任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美国应用材料有限公司董事的刘扬声表示,全球芯片市场“炒作成分太高”。据了解,除手机外,全世界大部分电子产品用不了那么精细的芯片,“芯片去追求5纳米、3纳米意义不是特别大,14、17纳米芯片已经足够满足市场90%以上的需求”。
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正式签署《芯片和科学法》,要求接受美政府补贴的企业10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大先进芯片产能,联合盟友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刘扬声认为,对中国来说,芯片领域可以开辟新的赛道。“新赛道可能比算法,算法是软件,芯片是硬件。”刘扬声认为,量子计算是目前最先进的一种算法,这方面中国并没有落后美国。未来的算法之争,将是中美之间新竞争领域。
今年以来,美国升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政策,联合盟友对中国多个经济领域进行封锁。在此背景下,2023年,用哪些关键词形容中国经济的表现比较恰当?2024年,中国有哪些领域可以突破封锁?对此,记者近日专访了万博兄弟资产。
滕泰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深度转型”。2023年是中国疫情后复苏的第一年,在供给过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需求侧的增长动力出现转型。数据显示,今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会超过八成。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深度转型”。但滕泰表示,目前这种转型还不够,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占比较低,未来要靠消费来拉动内需,关键的出发点还是要提高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
第二个关键词是“信息态财富”得到空前重视。数据、软件、算法、算力、流量等,都属于信息态财富。滕泰称,如果把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和数字化控制的时代叫“数字经济1.0时代”,那么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时代可以称为“数字经济2.0时代”。2023年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年美国Open AI公司发布的ChatGPT引爆了全球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竞争,全球人工智能达到新阶段。此外,苹果和Meta都发布最新一代MR(混合现实)设备头显,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今年也是一个起点。“在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引领的技术革命面前,中国、美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增长机遇,才能在未来10年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面对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制裁,2024年,中国可从哪些领域冲破封锁?滕泰认为,核心是创新。第一是技术创新,在芯片领域要迎头赶上。今年中国在芯片研发上取得巨大进步,华为自研芯片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虽然我们90%‘卡脖子’关键点已经突破,但目前与美国差距还比较大,未来在技术创新方面还要加快步伐”。
第二,产品创新要进一步强化。滕泰表示,过去几年,中国民营企业在许多领域的产品创新方面已居于领先位置,例如华为的智能手机、比亚迪的智能汽车、宁德时代的电池。在光伏产业,以隆基绿能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展现了巨大的竞争力。“但中国企业很多创新,其实还是在模仿性创新。”滕泰表示,以新能源车为例,美国特斯拉开源以后,国内一些新能源车才开始发展壮大,“所以在产品创新方面的话,我们‘从1到N’很厉害,但从‘0到1’的创新跟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还要继续加快步伐。起初,中国互联网领域很多的模式创新都是跟随美国,但最近这几年不一样了。中企在应用场景上的创新,已经有几个领域可以做到全球领先,比如抖音,在中国做好了,才有了海外的TikTok;希音能够迅速把各种最新款式的服装做出来,在欧美市场占有率非常高。
滕泰认为,上述案例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是,我们也能利用中国文化、先进制造、快速物流这些优势,来创造中国品牌价值。“20年前,美国的停车模式已经是自动投币计时。但现在,中国的移动支付手段远远超过欧美”。